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存在 或可分类管理解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存在 或可分类管理解决
2010年02月12日 07:1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国房地产结构矛盾或可“分类管理”解决

  近十年来我国房价都保持在增长水平,由于房价居高不下,多数中低收入群体购买力得不到释放。业内人士认为,要恢复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必须从结构上解决问题,即对房地产业进行分类管理,构建多层次城市住房体系,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房地产结构矛盾突出价格上涨压力存在

  记者从山西省房地产协会了解到,2003年我国房地产业进入宏观调控时期,宏观调控的背景有两个因素,就是投资增长过速、房价增长过快。但是从2003年到2008年六年期间,我国房价不仅没有降低,而且逐年增长。

  山西省房地产协会会长袁纶华认为,我国城市住房模式中,经济适用住房的比例约为20%,廉租住房10%,50%的人买普通商品房。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力度较大,但是中高档住房商业销售比重幅度比较高,经济适用房和小户型商品房比重小,加之房价因素,绝大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购房需求得不到满足。

  袁纶华说 ,山西省政府今年出台政策要求,各地市用于保证保障性经济适用房的比例不低于20%,但目前除太原市土地规划符合要求外,其他地市都没达到要求。此外,按照我国现行政策,20%人群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10%为廉租房,剩余70%都被挤到了“高价房”。

  优化结构分类管理

  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出现了中高档住房比例过大,普通住房、经济适用房、廉价房比例过低的结构性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供应、消费、投资、成本等各个环节。专家建议,改变这种现状,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必须优化结构,分类管理。

  第一,要改善房地产的供应类型,有效缩小脱离普通百姓的中高档商品房供应量,增大满足70%以上房地产消费者的中低档住房供应量。

  山西省商务学院教授容和平认为,所谓优化结 构 , 要从廉价房 、经济适用房 、普通住房、中档、高档五个台阶来分析,不能笼统地谈房价是高是低,应该说是哪一种类型的房价是高是低。比如公益性质的廉租房应该平价、低价,经济适用房应该低价,高档住房实行市场价格。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务处处长马培生认为,政府应调整供应结构,多增加一些经济适用房指标,增加经济适用房土地的供应量。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业处副处长李月忠说,实现扩内需保增长、降房价的双重目标,主要应该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特别是廉租房。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边鸣涛说,必须坚持以中小户型住房为住,限制对别墅豪华类土地供应,对高档的商品房和普通住房之间实行差距利率,建设政府持有产权、业务化管理的廉租房。

  第二,降低房地产业的成本结构,关键要加快财政、税收、土地等体制改革。袁纶华认为,目前土地出让金是一个成本大块,各种税费100多项,加起来也是个大块,体制不改革造成房地产业的高额成本,最终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

  浙江绿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鞠宗霖副总经理说,合理的定位是很重要的,政府在土地出让的时候,应该定位不同类型房屋用地价格。对廉租房、商品房用地进行分类定价,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层次住房体系

  房地产是面对不同需求的一个多层次的市场,由于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造成房地产的建设体系也应该是多层次的。专家认为,我国房地产业,有必要也有可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科学发展道路。

  山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刘道友说,我国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实力和个人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要差10到30倍,由于贫富差别显著,20%的高收入人群占有80%的财产,80%的人群还在温饱线上。这要求中国房地产业面临不同需求的多层次的市场,要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体系,即做到商品性住房和保障性住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刘道友说,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最重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如何科学制定政策和规划,克服政府部门环节利用权力搞腐败的问题,尤其是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同时要加大力度,保证土地的划拨和配套费用及时到位。二是提高房地产商业诚信度,减少房地产负面影响,改变陈旧的开发模式、营销模式、盈利模式和社会服务模式等。

  袁纶华说,中国可以学习新加坡 ,后者从60年代后期起,就用经济适用住房的办法解决了90%的住房 , 只有10%的人住的是商品房,即钱多的人买大房子,钱少的人买小房子。

  “新加坡经过了40年的努力才达到现在的水平,假如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到2050年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时,也完全可以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成像新加坡那样的花园城市,实现人人住房有保障。”袁纶华说。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