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要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昨天,海淀团代表就房价和保障性住房等问题,约见了负责住房的副市长陈刚。陈刚表示,北京将使用组合拳调控房市,将来北京的房价不会大起大落。
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我明确提出,对于去年一度出现的房价过快增长态势,要坚定不移地采取各种措施,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陈刚认为,有些项目显然不健康,长期下去会造成房地产市场泡沫和危害。
陈刚说,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北京市坚决贯彻中央有关政策,也结合北京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今年提出的政策房用地面积和开工套数,都要占到住宅总量的50%,以及调整结构,增加供应量,特别是整顿市场等措施,就是出手要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代表们希望我们把这句话说出来,我今天也要告诉你们,把这个信息告诉大家,坚决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政府不希望房市进入冰点
对于是采用何种手段调控楼市,陈刚表示,北京使用的将是“组合拳”,加大土地供应量,调整结构,整顿市场,特别是打击开发商捂盘惜售,以及一些欺诈行为等等。而且二套房门槛等政策的贯彻,也将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
近期,北京商品房和二手房交易量出现明显下降,这是否会引发政府担心?陈刚表示,北京提出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在两方面要防,所以设定这个住房新结构,他相信北京房市的销售和房价都不会大起大落。
“如我们整个住房建设和分配结构里,50%以上是自住型和改善型,开工量和销售量都不会下降。陈刚表示,对于房地产市场,北京市政府也不希望进入一个冰点,还是希望平稳健康发展。
对他们的问题,我明确提出,对于去年一度出现的房价过快增长态势,要坚定不移地采取各种措施,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陈刚
热点
政策房将放量惠及夹心层
陈刚称计划用两年解决住房最困难人群问题
对于代表们关心的夹心层住房问题。陈刚表示,未来,北京政策房加大供应量,调整结构,这里很大的支持对象就是夹心层,不过,首先要让还在轮候的家庭尽快拿到政策房。北京需解决的住房最困难人群还有28万户,政府计划用2年左右,全部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陈刚认为,严格来说,在经适房标准以上的,又买不起商品房的,都可算夹心层。
“我们的建设力度要不断加大。严格来说我们的保障人口会越来越少,原来积攒多年的这些人,将不断地被解决。但我们政策房的力度仍然不减,大量增加投放,肯定是扩面,让夹心层都能享受到政策。他们一个方向是可以通过限价房,还有很多可向公租房方向走。所以下一步对他们来说,也是利好消息。第一,房价要抑制;第二,扩面增加覆盖面。这样解决夹心层就有希望。”
反响
问询房价听到“好消息”
代表称陈刚认同抑制投机性购房
昨日下午2点半,参加市人代会的卫爱民等6名代表就房价过高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约见副市长陈刚。这也是近几天海淀团轮番约见的第三批。
约见过程拒绝了媒体旁听,闭门举行。
参与约见的代表有:卫爱民、王丽方、张维佳、廖晓钟、王建民、郑晓东。领衔人卫爱民表示,约见单是前天约的,也就是政府工作报告出来后,很多区代表和市民给他打电话,希望能向市政府反映房价和住房问题。
约见单上,询问事由写着“关于约见陈刚副市长的事”。卫爱民在下面写了5条约见内容,都是关于房市和房价的。约见持续到傍晚6点左右,推开门,卫爱民和王丽方代表的第一句话就是:有好消息了。
他们表示,陈刚对代表们提出的问题很重视。
卫爱民希望政府能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的行为,对此,陈刚表示认同。
他表示,约谈后对房子问题的解决还是很有信心,包括保障房的资金来源,扩大保障面,会有好的走向。他也告诉市民,因建设的周期需一年多,今年开工的房子也得到明年三四月份才可能入住,市民还得耐心等一等。
声音
政府应该干涉房价
卫爱民(市人大代表、 北京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
我关注的问题,主要是保障性住房两个百分之五十何时能见效,土地的一半和面积的一半;第二是如何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购房等问题。
政府应该干预房价,应用税收等手段调节,因为房价和价值严重失调,会影响社会和国家安全,也影响百姓生活。我向陈刚明确提出,要抑制投资性、投机性购房需求。陈刚赞同这个观点。
政府正在加大力度
王丽方(市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从约见可感觉到,政府正在加大力量,解决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今年要做到两个百分之五十,一季度会投入更多。
政府正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先解决最困难的群体,慢慢往其他群体扩张,对最需要的人群,目前住建委已有详细的摸底,力度也会很大。
说法
专家:代表询问应全部公开
代表行使询问权,在人代会上就热点问题约见政府负责人,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但多个约见活动均没有媒体获准参加。不少记者提出疑问,询问过程是否应公开,以便了解代表履职情况。
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表示,对代表询问的公开问题在相关法律中确实没有规定,但在国外,议会的会议、辩论、询问过程一般都是公开的,允许媒体旁听报道。不过,在国内开放的还很少,一是官员担心说错话,二是意识不够。
他认为只要不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按照信息公开条例,代表询问应全部公开。当然,他也希望媒体和公众对官员讲错话有一定容忍度,允许讲错话讲真话。 (记者马力 李立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