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国企大规模进入房地产市场之际,外资机构投资的焦点从二线城市重回一线城市,这向中国经济暗示了什么
近期,国企在房地产市场表现强势,国企特别是央企更是多次成为“地王”买家。与此同时,外资机构投资中国内地房地产市场的重点正从二线城市回到一线城市。
一些业内人士提出,部分国企借助资金优势进行“非理性”扩张,将对房地产市场带来较大冲击,刺激房价过快上涨,加速泡沫产生,并增加后市调控的难度。
针对有关部门将对房地产领域外资“松绑”的消息,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松绑”外资投资对内地房地产市场所带来的冲击不容忽视,当前宜探索加强房地产领域的外资监管。
国企表现强势
来自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房地产企业销售额前十强中,仅有绿城集团、恒大地产和富力地产3家民企和世茂房地产1家港企,包括前3名在内的其余6家企业均为国企。戴德梁行华东区综合住宅服务董事伍惠敏说,2007年A股市场排名前十的房企中有6家是民企,而今年则是国企“一统天下”。
在土地市场上,国企表现比较强势,是部分“地王”的主要买家。今年4月29日,杭州上城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7亿元夺得南山路勾山里B地块,楼面地价高达4.6万元/平方米,成为今年楼市回暖过程中重点城市首个“地王”。
国有资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房地产市场,一是通过地方政府控股的城投公司进入当地的一级土地开发市场;二是凭借资本优势进入土地二级市场;三是收购优质写字楼等持有型商业物业。其中,土地市场是国企争夺最激烈的领域。
目前活跃在房地产市场一线的国企可分两类,一类是保利、绿地、中海、中粮地产、招商地产等老牌房地产国企,另一类是中铁、中冶、中化、中电等新兴房地产央企集团。
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分管的130多家央企中,逾7成涉足房地产业,其中以地产为主业的有16家,辅业包含房地产的则达80多家。
与此同时,部分民营房地产企业出现退出重点城市苗头。《浙商》杂志日前针对30家较为知名的民营房企作了调查。这30家房企中,有18家房企今年以来没有拿过一块地。绿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法平说:“我们对明年的形势还看不清楚,而且目前地价过高,我们不敢贸然拿地。”而在拿过地的12家民营房企中,有7家企业所购土地位于南宁、黄山、镇江、绍兴、温州、宁波等二三线城市。
贷款变得“特别宽松”
上海徐汇区一大型国资房企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今年以来公司贷款变得“特别宽松”,往往是多家银行主动找上门,请求“帮帮忙”贷点款。
民生银行日前发布的《地产金融蓝皮书》认为,国有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有三大因素:首先,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其次,国企的主业正因消费不足而导致产能过剩,房地产行业去库存化进度远比其他行业理想,国企急于扩大房地产比重;再次,央企多为垄断性行业,可以用垄断行业的利润弥补房地产行业短期的微利甚至亏损,以快速扩大在房地产行业的份额。
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原先国资委规定只有16家央企可以进入房地产业,其他企业不能进入。但近年来,央企的部分企业,特别是传统加工企业、生产制造企业效益下降,出口又受影响,所以企业倾向于在房地产业中加大投资。
长期研究楼市的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专职副主任孙钟炬认为,国企纷纷进入房地产业,既是“冒险意识”推动,也是“利益驱动”使然。今年以来房地产业迎来了一个反常的“黄金时期”,更增强了企业的冒险意识。此外,目前房地产业是一个“短平快”的行业,效益高,风险却小,被很多企业视为很好的投资渠道。
“国企热”之争
目前,对房地产业“国企热”仍存在不同认识。赞成者认为,国企尤其是央企拥有稳固的资金链和强大的开发能力,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深度开发。还有人认为,国企拿地是行政力量对房地产市场的管控手段之一,将为日后的按市调控创造更多主动权。
而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企“强悍”入市,是抬高地价,加快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港资房企汤臣集团董事助理赵勤奋说,以上海为例,目前外环线以外,楼面地价超过1.5万元/平方米的地块国企都敢拿。以此推算,郊区房价就要达到每平方米两三万元。如果一两年后这样的价格卖得动,那说明房价上涨得太快了,如果企业不开发,那就是炒地,借此融资圈钱。
赵勤奋表示:“我们不怕国企进来,但如果有些企业不考虑资产回报率、财务负债率,而只管依靠巨额的银行贷款和股市融资,非理性地拿地,那将对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有关人士建议,可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防止资金过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尤其要规范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国企的投资行为,严控国企资金非理性进入楼市。此外,还可完善国企投资房地产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严查国企炒楼、炒地行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