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人心态趋理性
7月的最后一天,唐小姐终于交了5万元定金给房主,为一个月以来的看房经历画上句号,这个结果显然让她非常满意。
7月31日晚10点记者收到唐小姐发来的短信:“172万定下来一套123平方米的房子,合同已签。”记者随即打电话过去,唐小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这套房子被她归入性价比较高之列,几乎弥补了半个月前她眼睁睁地看着相中的房子被别人高价买走的不快。
在记者接触的众多买房人中,唐小姐属于最晚出手一批中的典型代表,他们普遍拥有一到两套住房,再次购房多为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孩子上学,这些人多被市场冠以改善型需求之名。在高房价导致刚性需求不断萎缩的前提下,他们的入市被认为是支撑楼市下一步继续向上的主要动力。
然而,本报记者在对一些改善型需求买房人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发现,以改善型需求为主的楼市接续力量,在此轮房价上涨中显得非常理性,多数是出于迫切的现实需求,头脑发热跟风买房的人比重很小,且更看重房产的保值功能而不是寄望于增值。其中唐小姐的购房经历和心态变化在这些人中具备一定的典型性。
自6月份确定再购买一套房子以来,她的心情可谓一波三折。考虑到新房价格过高,务实的唐小姐很早就将目标确定为房龄小于10年的二手房,并将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看房子上。兜兜转转一圈下来,购房目标不得不从西三环转移到南二环,最后买的房子却在东四环的四惠附近。
回首起这段买房历程,唐小姐感慨颇多:“北京的房子价格太高,特别是西边和北边,位置和环境稍微好些的次新房动辄就得每平方米一万七八千元,只有南城的房子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小区配套和周边的环境都存在一些缺陷。”
唐小姐看房子的地域变化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她买房心态的变化,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最早看中西三环附近的二手房主要是出于距离工作地点较近考虑,此后迫于资金压力不得不转向南二环,则是出于资产保值需要,而最终确定四惠是综合考虑了两者的平衡,“选择了性价比最高的房子”。
在这个过程中她还出售了手中一套位于通州的房产,而之前并没有先卖再买的打算。“我几乎看遍了北京四环内户型较大的次新房,对房价未来的走向也从最初的确定会涨变成看不清楚。原本刚开始看房时我认为购买房产至少可以实现保值的目的,但看了将近上百套房子后,我对此产生怀疑,如果房价已经高到普通购房人不能承受的地步,那么谁来接这最后一棒?”
为了降低风险,她最终选择了出售一套房子的同时再购买另一套,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无论购买唐小姐老房的购房人,还是她购买新房的房主,都通过这一买一卖的关系实现了房子的升级换代。其中购买唐小姐位于通州房子的买房人以80万元的价格出售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卖房子给唐小姐的人在此之前就已经购买了一套300万的高档住宅。三个既是买房人又是卖房人组成的升级置业链条,在当下的楼市颇具代表性。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