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二套房贷利率告别7折时代 银行:最低下浮29%——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广州二套房贷利率告别7折时代 银行:最低下浮29%
2009年07月18日 11:38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银监会关于收紧二套房贷的通知出台后,记者昨日在广州各大银行网点了解到,银行对二套房贷较早前确实已经有所收紧,但收紧的力度又似乎有所保留,其中某银行网点利率下浮29%的“不踩线式收紧”,成为了二套房贷从紧政策下一道别有意味的风景线。

  高端客户最低可下浮29%

  记者昨日走访中了解到,银行对二套房贷的利率似乎已经告别了7折时代。其中,某国有银行在广州市内一网点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目前申请第二套房贷,首付仍然可以三成,但是利率最多只可以下浮29%。“现在没有30%的优惠了,最高可以下浮到29%。”该客户经理说。

  但这个优惠一般而言只针对存款50万以上的白金客户等优质客户,普通客户一般只能下浮15%。该客户经理还对记者表示,现在他也不能马上确定告知可以打到多少折,一切还要经过支行审查后,由支行确定最终能给出的优惠。

  另一国有银行相关网点人员同样表示,目前也是普遍可以做到首付三成,但是利率最多也只可以下浮15%,只有存款100万以上的白金客户可享受打3折的优惠。

  同时,还有不少银行都利用改善型住房做文章。记者暗访时了解到,某股份制银行一网点客户经理对记者表示,对于改善型住房,银行可以给出首付两成、利率7折的优惠。

  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还有一种利用担保机构作中介的“一手直贷”产品,银行可以给出较大的利率优惠。其方法是购房者与房地产商协议一笔付清,从而让地产商给予购房者一定的优惠。而购房者则通过担保公司的帮助,向银行借贷,由于有担保公司在,银行也愿意给出优惠的同时一次性放贷。在这个业务链条中,购房者低价获得了流动资金,开发商迅速回笼了资金,担保机构收到了费用,银行放出了贷款,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结果。

  原因探究

  银行业绩考核压力大

  某国有银行个人金融部高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少银行都有一个相对的变通空间。“由于下面的各支行、网点都有很重的业务负担,因此不少一线网点在实际执行中会出现一定的变通情况,这是肯定有的。但是分行其实从来没有对二套房贷政策有所放松。”该人士表示,银行如果发现网点擅自放松的情况,也会给予一定的惩罚。

  按揭公司分析人士也表示,目前确实存在一些支行变通着给二套房贷一些优惠的情况,但更多的是在支行的层面做,分行以上的机构大多是严格执行《通知》的规定的。而且据该人士了解,目前给出较多优惠的一些银行支行,大多都是因为之前业务量没有完成。

  房贷业务占比重银行争抢激烈

  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向本报透露,今年上半年的信贷增长中,对居民个人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06亿元,同比多增1099亿元,其中该项贷款大部分为购房贷款。数据显示,随着房地产市场回暖,前5个月全省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7.1%,相应带动了居民贷款需求上升,上半年人民币个人中长期住房贷款增加1001亿元,同比增多847亿元。

  而今年以来各商业银行间在房地产市场份额上的争抢更是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某股份制银行个贷部总经理曾向记者感叹过,连向来对房地产贷款业务不是太热情的某国有大行,今年也投入极大的力度希望在房贷市场中争取更大的份额。“一个新楼盘的推广活动,该行可以出动80多名银行方面的人,让200多名客户一批一批地进场。这样的人力投入是我们中小银行根本不能比的。”

  “因此我们只能在价格上做得比大行更优惠。”该银行经理还表示,银行早前曾向客户承诺,在一手楼贷款中做到比同一楼盘中的任何银行都优惠。

  但现在银监会抓紧了这个“定价”权,以灵活低价为招牌的中小银行在房贷市场的竞争中无疑又差了一筹。业内人士也分析认为,由于房贷业务占银行贷款比重非常高,是各银行利润的一大来源,如果不给予一定的变通空间,中小银行该部分业务增长可能更难了。

  此外,有房地产行业分析师也指出,除了争抢散客以外,一手新盘的按揭业务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不少楼盘有指定的按揭合作银行,给出更多的优惠有利于争取这些‘团购’的客户。”(记者卢轶 见习记者黄倩蔚)

【编辑:高雪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