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发银行办房贷,年底前能变相得到返现。”记者昨日走访了沪上多家银行后发现,虽然昨日上海银行同业公会已明确要求银行停止向房产中介“返点”,而且大银行的房贷业务门槛出现越来越收紧的“苗头”,但部分中小银行仍然依靠直接向客户返现的手段来积极刺激年底收官前的房贷业务。
事件
银行给客户巨额联华卡变相返现
“广发银行返现比例竟然达到了1.5%,到处都在做广告。”客户陈先生近日向本报记者反映,最近他看中一套二手房,准备选一家银行办理房贷按揭业务。陈先生发现广发银行的“贷款有礼”小广告甚至出现在电梯间内,广告中宣称现正推出“办按揭、送积分、换礼品”活动。
记者联系了广发银行相关人士后了解到,在今年12月底前,如果客户办理20年期50万的房贷,那可以按照1.5%的比例获得7500元的“礼品”,这一变相返现以等值金额的联华卡送给客户。
“1.5%的返现已经很高了。”一家大银行的房贷业务负责人吴先生对记者表示,目前5年期以上的息差也只有2.3%左右,如果给房贷客户1.5%的返现后,那么银行扣除营业成本后基本上就是微利了。目前不少中小银行年末利用返现,在房贷业务上其实是“不赚钱赚吆喝”,这种房贷业务的过度竞争其实对银行并无多大益处。
其实近期有过房贷送礼的并不止广发银行一家,光大银行个贷客户经理朱先生对记者表示,该行此前也曾举行过“按揭送好礼”的活动,只要成功办理贷款就送等值礼品,但目前该活动已经停止。
“一些银行叫停了房贷返现,主要是因为受到监管压力的影响。”一家股份制银行的中心支行客户经理赵先生对记者表示,监管部门进行窗口指导,表示房贷返现容易造成银行利用转按揭互相挖生意,使房贷竞争秩序混乱。
监管态度
对违规返点可举报投诉
即将正式发布的《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自律公约》指出,该公约对于在上海市场展业的同业公会会员单位具有普遍约束力。目前,沪上各主要中、外资银行均为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的会员单位。此举出台后,上海各商业银行今后将不再对中介进行返点,同时,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不当竞争行为,亦将会受到较好的制约和控制。
公约中还明确了银行及相关从业人员有权利及义务向同业公会投诉和举报违反公约的行为。对于违反公约的会员单位,公会将给予警告、通报批评、同业谴责至取消会员资格等处分,并提请银行监管部门给予查处。
新变化1
变化新规出台
银行向中介返点将遭禁止
记者昨日最新了解到,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将发布公约要求银行停止向房产中介返点。相关监管人士介绍,上海的商业银行数量众多,在激烈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竞争中,一些银行与房产中介公司合作,对中介公司推介的客户,银行按照贷款金额的一定比例,向中介支付佣金,亦称之为返点。但是,由于各家银行的做法不一,使得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出现了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局面。今年以来,一些银行也就此向同业公会和监管部门反映,希望予以规范。
“银行向房产中介支付佣金,不仅对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造成影响,而且也隐藏了较大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的相关人士表示,曾出现个别房产中介机构和人员为获取“返点”,“飞单”、“跳单”,甚至在彼此之间买卖贷款资源,损害了客户的利益。
据记者了解,即将公布的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自律公约规定,各商业银行在办理住房按揭贷款业务过程中,不能以任何形式向房地产中介机构或其代理机构或个人支付佣金以获取业务来源。同时,公约中还特别提及,对于索取或收取银行及其从业人员佣金的房地产中介机构上海同业将实行“黑名单”管理制度,银行将中止与被列入“黑名单”的房地产中介机构的业务合作。
变化2
返现给客户
向个人返现遭质疑
“银行向房产中介返点已被禁止,向个人返现其实也是违规的。”负责房贷业务的吴先生表示,银行同业公会已经明确表示银行不能以任何形式向个人支付佣金以获取房贷业务。而广发银行直接向房贷个人客户“送礼”变相返现,其实只是跳过了中介,本质上还是属于返点行为。而且银行此前向房产中介返点的比例一般在1.5%左右,与广发银行的返现比例大致相同。
“像我们这样的大银行其实已经在房贷业务上明显收紧了,但上海房贷市场仍然乱相频生,以至于需要监管部门出面整治房贷业务。”银行业内人士吴先生透露,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中小银行在房贷业务上“太猛”,在返点一事上就频频破坏行业规则,导致大银行也不得不被拖下水。
记者了解到,上海银监局近期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维护上海银行业良好竞争秩序的通知》,对在沪银行业机构竞争行为提出了具体的监管要求。要求各家银行认真贯彻执行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及利率等方面规定,特别要严格执行“二套房贷”相关监管要求,避免住房按揭贷款业务的过度竞争。
“现在监管部门尤其对二套房贷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基本上每周都会不定期地派人暗访抽查。”银行业内人士吴先生表示,这导致银行在和客户签二套房贷合同,不敢随便将首付和利率下浮,于是用变相返现的方式来对客户进行“补偿”,以争揽房贷生意。(徐可奇)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