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78岁老人黄日新在北京海淀区六郎庄建造了8间“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却可躺、可坐、可看电视和上网。 中新社发 富田 摄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30分报道,78岁的退休工程师黄日新老人设计了一批“胶囊公寓”,每间面积不到两平方米,外表看起来更像是个大个的铁箱子,里面可躺、可坐、可看电视、上网。黄日新老人说,他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的大学生过渡性住房问题的办法。
“胶囊公寓”,顾名思义就是像胶囊一样的房子,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小。记者眼前这所胶囊公寓,房间长2.4米、宽仅0.72米,刚刚够一个中等身材偏胖的男士平躺着。从外表上看,它更像一个放在一个大房间里的大铁箱子,箱子向外的一面是一扇防盗门,顶上是不密封的网格。这座迷你公寓虽然小,却五脏俱全:
黄日新:这床可以拉起来,当椅子靠背,那个板翻下来就是座椅,旁边就是电脑桌,可以用电脑,有电源插座、宽带插座、电视插座,完全满足高知(大学生)的需要。
做饭用的炉灶都是公用的,厕所则是整个楼层共用,一间胶囊公寓每月的租金在200~250之间。设计者黄日新老人是去年偶然看到日本的“胶囊旅馆”后,萌发了自己设计“胶囊公寓”的想法,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黄日新:我的房子“三防”,第一“防”,防火,这是进入市场的必须的条件;第二“防”,防盗,有防盗门;还有放热,日本的胶囊旅馆是上下两个铺,全封闭的,里面是空调,我这个不用空调,用大房间里的供暖和空调来解决,不行的话还可以装个电风扇。造价比较低,将来我想批量生产,降到一千或者一千五一个,人人都可以承受。
为建造胶囊公寓,黄日新老人总共用了三万块钱,这几乎是他两、三年的积蓄。他说建造这样的公寓不为赚钱,只想找到一种解决刚毕业的大学生过渡性住房问题的办法。
黄日新:如果一个月赚一千到一千五百块,有单间出租每月六百元,他租不起。他只能住在唐家岭那个地方,十平方米摆了三个上下铺,住六个人,房租一百五。所以我把两三年的积蓄两三万块钱拿出来做个样板,我希望得到社会认可,我希望政府也考虑这个问题,将来作为解决城市流动人口的一种方案。
离胶囊公寓所在的小楼不足一百米的地方就是北京四环路的滚滚车流。黄日新老人说,他希望能将胶囊公寓搬到城里,搬到大学生比较集中的中关村等地,真正帮助北漂的大学生解决过渡性住房问题。面对老人的执着,很多在周围租房的年轻人却表示:
大学生:我在中关村工作,在这边租的房。觉得挺好玩的。但我不考虑租这样的房子,觉得空间太小了,做点别的事空间太小不够用。价格还行,还是觉得比较新鲜。
外来务工人员:像我们如果长期租肯定是不划算。老头子这么大年纪还是很有创意的,蛮新鲜的。
黄日新:我准备了两万块钱,就是没有人租我也展示一年,我已经下决心了,不到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目前除了几位进行体验居住的网友,老人还没有租出去一间房。然而这位78岁的老人仍然执着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胶囊公寓所在的六郎庄,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参差不齐的小楼、错落的电线、随处可见的出租小广告,使这里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然而随着北京著名的北漂聚集地——唐家岭的拆迁,越来越多的、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的大学毕业生们,开始聚集到这里,过着低成本、高志向的奋斗生活。记者杨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