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条 《国务院将征收20%的土地闲置费》的“乌龙”新闻,将部分开发商疯狂囤地的怪现状再次暴露在阳光下。随后,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在其一篇名为 《房地产行业是养鸡的不如倒蛋的》的博客中指出,房地产行业中囤地确实比卖楼赚钱,所谓“养鸡的不如倒蛋的”;国家打击囤地的政策过严,反而难以贯彻落实。
乌龙:“旧闻”新发引发关注
所谓的“乌龙”新闻,指的是昨天的一篇报道称,国务院26日发布《关于集约用地的通知》,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将依法无偿收回;土地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需交纳20%的土地闲置费;国家还将对闲置土地征收增值地价。
事实上,《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早在2008年1月就已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距今已有一年半之久。潘石屹也在其博客中提到,国务院2008年初曾经出台过相关文件,国务院不会出台两次相同内容的文件,在政府的网站上也找不到传说中新发布的文件。
但“旧闻”新发能引起如此多的转载,客观上也反映出社会对开发商囤地的持续关注。
怪象:囤地比卖楼更赚钱
“上市公司囤地现象非常惊人,根据它们的公开年报简单分析,以这些公司开发的建筑面积来计算,它们的囤地规模,最少的也在20年以上,最多的超过100年。”潘石屹昨天说。
记者调阅相关资料发现,某开发公司2008年至2009年中期,可储备土地为1288万平方米,而当年实际开发土地仅为9万平方米,其土地储备可供开发年数长达143年。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开发公司是列表中囤地最少的一家,表中囤地最多的开发商是该公司的4倍。
潘石屹戏称,在房地产界,“养鸡的不如倒蛋的”,囤地往往更赚钱。他举例说,几年前,两家开发商同时拿下同一地段的两块土地,一家开发商建了房子,卖出房子后发现没有赚多少钱;另外一家开发商囤着地,什么都不做,最后把土地卖给别人,赚的钱是第一家开发商的几倍,“如此循环往复,在房地产界,少圈地的反而成了另类”。
原因:可在资本市场上圈钱
开发商为何热衷囤地?潘石屹称,这主要是因为公司储备土地受资本市场追捧。而开发商在土地上投入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多了,那么投入在规划、设计、建设上的精力自然就相应减少。
富阳中国控股业务部王勇表示,对于大型上市公司而言,储备土地的价值不仅仅在土地上,也是运营战略的需要,尤其“地王”出现后可以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潜在收益。
戴德梁行华东区综合住宅服务董事伍惠敏认为:本轮土地热与2007年不同,2007年以民营企业拿地为主,并且多数企业的核心业务并非房地产,今年活跃在土地市场上的主要是大型国企,或者是由国企注资以及有国企背景的上市公司。国企频繁拿地“称王”、加大土地储备力度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国企的预期收益率相对较低,因此能够放手出高价;二是国企更容易通过银行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
建议:细化政策打击囤地
那么,针对囤地现象的政策能否取得实效呢?潘石屹在博客中表示,政策的执行有两大难点。首先,如果由地方政府执行,标准如何确定?比如从什么时间开始计算囤地,是从颁布土地证的时间算起,还是从其他时间算起?如果开发商有1000亩土地,只开发了10亩,其余的990亩算不算闲置?这些细节还需进一步明确。
其次,潘石屹认为,政府的政策一年比一年严格,以往文件中提到:“闲置土地超过一年不满两年的,要收20%的闲置费。”而在2008年新出台的文件中规定,“对闲置的土地要征收增值地价”。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第一条政策尚且很难彻底执行,落实新政策更成了空谈。
他就此建议,是否可以先处理“囤地”十年以上的,再处理“囤地”五年以上的……依次逐步解决,让政策得以执行并真正发挥效力。(来源:新闻晨报 刘 畅)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