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当前这场关于房价的争论,活像30年前在北京挤公共汽车:没挤上去的大叫“别走”,挤上去的马上高呼“关门”。这样能创造社会和谐吗?
最近,某房地产大鳄的高房价是“控制人口素质的门槛”的言论,引起一阵社会的公愤。我要感谢这位先生把房价和人口素质的问题提出来。因为稍微进行一些研究就能得出结论:高房价会降低中国人口的素质,伤害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起飞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如果从进一步开发这一充沛的资源的角度看,降低房价乃是当务之急!
城市的门票
高房价“门槛”说可谓一语中的。房价确实就是“城市的门票”。要知道,自古以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是城市文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决条件是其城市的繁荣,日后的启蒙主义也是以城市为中心,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的繁盛,更靠城市的创造力。城市经济资源集中,人口密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充分。人的聪明才智,在城市的环境中发挥得最充分,进步也最快。也怪不得,在许多社会学家的眼中,城市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几乎是同步的。
高房价提高了“城市门票”的价格,提高了城市准入的门槛,把大量本来能够进入城市发挥其才智、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排斥在外。这样的结果,到底是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降低呢?
我们不妨引经据典地把道理说得更复杂些,免得被人说为没理性、没文化。这位先生的意思大概是:高房价提高城市的准入门槛,使得只有素质最高的人才能进来。这样虽然牺牲了那些被排斥在外的人口的素质,但保证了城市人口本身的素质。
可惜,即使从这个角度说,高房价不仅会降低整个人口的素质,更会降低城市人口的素质。这里我不妨引用已故哈佛大学心理学家Richard J. Herrrnstein和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著名学者Charles Murray的名著《钟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商与阶级结构》来进行讨论。
需要注意的是,两位学者在美国都属于保守派阵营,反对劫富济贫的福利国家,甚至被指责为对弱势过于冷酷。比如Charles Murray就一直坚持认为:现在大学生太多,许多人根本没有读大学的素质,他们命中注定要干体力劳动,把劳力者通过慷慨的国家福利(比如奖学金等)变成劳心者,是浪费社会资源。也正是如此,该书出版后,作者几乎也成了在美国公众“最想打的人”,乃至出去讲演频频遭到抗议,甚至有暴力的肢体冲突,不得不要警察保护。
这一名著,因为是建立在严格的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出版十几年来虽然争议不休,其学术价值仍不可否认。特别是最近几年Charles Murray频频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社会政策上进行演绎,很值得我们关注。
他们研究的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智商。其结论是,智商是天生的,和家庭背景、阶层、甚至教育程度都没有关系。当然,教育会给人许多技能,但无法把一个笨人变聪明。比如智商是100(即人口的平均水平)的人经过严格的训练,可以比一个智商高达140却从来没有读过书的人更胜任许多工作,但那不过是因为后者没有机会而已。一旦有了机会,后者就会轻易地后来居上。另外,高智商和低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长期以来基本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如今人口中智商最高的百分之一,和两百年前相应的百分之一人口一样聪明。
基于此,Charles Murray特别强调:社会因为觉得高智商的人反正都会成功,于是就集中资源对低智商的人进行倾斜性的教育投资。这违反了基本的市场逻辑。这就好比你放着好矿不开采,偏找最贫瘠的矿一样。在聪明人身上投1块钱,可以产生1000块钱的效益,而在笨人身上投1块钱,能捞回本儿就不错了。所以,从整个社会效益的角度讲,国家除了必须履行对每个人义务教育之外,要因材施教、合理分配资源,让智商高的上大学,训练智商低的从事体力劳动。比起“不给穷人盖房”来,Charles Murray的“不给笨人办大学”的理论同样惊世骇俗。
门外的聪明人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套保守主义理论,最终支持了许多自由派的劫富济贫的政策。因为智商和阶层没有关系,有钱的人未必智商高。在过去那种完全没有福利的社会中,教育资源全被富人垄断,虽然偶尔出了个卡内基这等从童工而变成世界首富的奇迹,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口没有和富人平等的竞争机会。
结果,富人在小圈子里近亲繁殖,智力越来越低。你能不能坐在华尔街大银行高级经理的宝座上,关键还看你是谁的儿子。但是,一旦扶助弱势的社会政策施行,穷乡僻壤中高智商的孩子就可能拿诺奖、到高盛当总裁。这自然也会把许多富家子弟挤掉。总之,精英社会的准入门槛越低,精英群体本身的智商就会越高。
Charles Murray还举例说,美国的一流大学,过去就那么几家,学生很少,现在则人数扩张了不知多少倍。这种普及的结果,是使过去服务于人口百分之一的精英的大学,服务于百分之十的精英,按说会冲淡这些大学的学生智商水平。
但令人惊异的是,现在这占人口百分之十的名校学生的智商,竟然比过去同样学校中占人口百分之一的精英学生的智商还高!为什么?因为大量的奖学金,使许多穷人进大学的“门票”便宜了,甚至“免票”了。过去的富家子弟(白人男生),两个中就有一个可以进哈佛。现在呢?哈佛的学生确实多了。但是,男的,女的,黑的,白的,富的,穷的,美国的,外国的,甚至非法移民,都可以来竞争。二里挑一变成了至少十里挑一。这样挑出来的学生智商能不高吗?
城市就是现代文明中的一所大学。城市人靠着既有的财富,把“门槛”提高,最后也只能“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矮子里面拔将军”。这样素质能提高吗?
我1979年高考,是北京文科类前15名,这大概是我一生最大的“优胜纪录”,现在想起来都飘飘然,当时更是洋洋自得了。可是进了北大一看就傻眼了:同屋从农村来的同学,家里连电灯都没有,上学宿舍烧煤差点被煤气熏死。我则住在北京,掌握着当时海淀区最先进的复习资料。要是成千上万像我同屋那样的农村孩子有机会住在北京读书,我还排得上前15名吗?
看当前这场关于房价的争论,活像30年前在北京挤公共汽车:没挤上去的大叫“别走”,挤上去的马上高呼“关门”。这样能创造社会和谐吗?真正的“和谐社会”,还是要多一些公共汽车,并把车票降低一些。
未来几十年,几亿农民将进城。根据《钟曲线》的智商理论,他们中最聪明的百分之一,和城里最聪明的百分之一在智商上完全平起平坐。当他们进城后,城里十里挑一的聪明人,就赶得上原来二十里挑一的聪明人。把这几亿丰富的“脑矿”锁在城外,用提高“门槛”“控制人口素质”,这样控制出来的,只能是变相的弱智。(作者为萨福克大学知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