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出手救楼市不如动手盖保障房
2008年10月22日 13:33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发表评论
日前,全国近20个城市出台了以稳定房地产市场为名义的地产“救市”政策。 中新社发 吕建设 作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北京今年最大的经济适用房项目——丰台区南苑西居住区日前正式开工,经历了万套限价房冲击的北京楼市将再次面临价格考验。业内人士称,在需求低迷的形势下,北京楼市或将进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降价潮。
当前,由于受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在内多种因素影响,保持与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头等重要任务,在这种情形下,部分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出台房地产“救市”政策促进固定投资增长,并在此基础上拉动经济增长。其实,“救市”固然可以一定程度地促进固定投资增长,像北京市这样大面积建设保障性住房,同样需要消费大量生产材料,同样可以促进固定投资增长,因而同样可以起到促进房地产上下游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功效。如果逐步将保障性住房享用范围扩大到外来农民工等人群,或适度放宽保障性住房的享受对象,政府建设的保障性住房面积还可继续适度扩大,政府进行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可发挥更大地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用。
相比于通过“救市”促进固定投资增长,像北京市这样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除了可以取得相同的拉动经济增长效果之外,更可以发挥让更多民众实现有房居住梦想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是,政府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一则可以直接让更多低收入人群购买价格低廉的保障性住房,解决经济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另一方面,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入市可以平抑商品房市场价格,有利于让更多中等收入家庭买得起房,从而促进民众的住房福利改善。除此而外,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平抑房屋市场价格,有利于房屋价格朝着理性方向回归,有利于挤压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因而也于促进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有益,可谓可以起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一石多鸟效应。
其实,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早就被确定为各地地方政府的职责,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近些年来部分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地方政府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保障性住房任务。而部分地方政府所以缺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说到底是因为奉行土地财政政策,试图通过“经营土地”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建设保障性住房与部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诉求不相符合,因而部分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动力不足。诸多地方政府奉行的土地财政政策,不但导致诸多低收入人群难以享受到应有的住房保障,也在相当大程度上对各地房屋价格的畸高上涨起到了助推作用,不但增加了中等收入人群购买商品房的困难,而且为宏观经济运行与金融安全埋藏下不可小觑的隐患与风险。
不管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形下,提高民众包括居住条件在内的福祉水平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民生改善都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正因为如此,政府一方面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改善民生,始终将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统一起来,让二者互为促进,而不能将牺牲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具体就房地产政策而言,政府一方面应在规范基础上促进房地产市场发展,另一方面要始终将促进民众居住条件改善作为房地产政策出台的着力点,真正让民众从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好处。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不断提升自身改善民众居住条件在内的促进民生意识,同时更要将民生改善状况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重要标准,需对罔顾民生甚至以牺牲民生为代价的官员实施问责,而更根本的是要强化民众对于官员前途命运决定权的权重,真正让促进民生改善成为政府工作的指南与指导方向。唯其如此,包括房地产市场在内经济社会发展才不会出现与民众居住条件改善在内的民生脱节,民众福祉才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得到改善与提升。 (魏文彪)
【编辑:蓝玉贵】
相 关 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