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有关房地产“救市”的新闻,也接二连三。继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16日称各地“救楼市”之举是一种利好讯息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69位市长参加的深圳“中国市长论坛”上表示:“应该给各城市政府一定的自由度,各地的政府应该说有能力、也有责任,作出一些政策上的选择。”这被认为是高层首次对各地刺激楼市政策作正式表态(今日本报A3版)。既然如此,那么讨论该如何“救市”显然要比再讨论是否应该“救市”更为务实了。今天我们刊发两篇评论,就是探讨一下“救市”的目标究竟该落在何处。
直接指标应该是“刺激成交量”
我们看一组数据:今年以来,城市购房者浓厚的观望氛围,截至8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经创纪录地达到了1.3亿平方米。无论这个数字是否存在房产行业“逼宫”政府出台救市政策之嫌而注入的“水分”,但由于在前些年房地产开发暴利的驱动下,大大小小的房地产商开发、囤积,目前还有很多房子由于市民买不起而空置的现实是不可否认的。全国有那么多的商品房空置,如果不采取适当的举措刺激市民购房,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不利,这是被经济学所证实了的。
“救市”被百姓理解为“救房价”,是因为近些年来我国楼市一直很火爆,房价直往上蹿,已经远远超越了中低收入阶层市民的购买能力,而今年开始出现的部分大城市楼市价格下跌,被人们视作楼市价格的一种“理性回归”,在目前楼市价格尚未跌至合理的价位种情况下,政府还没有必要出手救市,而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而实际上,如果“救”的只是房价,那么买不起的人还是买不起,这样再怎么“救”也救不起来,“救市”只能以失败告终,后果请参考美国危机。说起来“救市”之行从9月就开始了,但尚未有任何一个“救市”的城市有个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说明了超理性的房价是“救”不起来的。
房价在一定的幅度内涨跌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眼前的房价逐渐向理性回归也正是市民所期待的。只要政府的政策调控目标不是为了维持高房价,而是在维护适当、合理房价的前提之下,刺激楼市的成交量,那么这样的“救市”我看可行。就目前社会心理看,成交量“救”上去之日,其实也就是房价趋于理性之时。 (湖北 黄栀梓)
根本目标应该是“百姓得利益”
令人遗憾的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民意能够有一个畅通的渠道和平台,与“默认”、 “只待时机”和“正式表态”的救市舆论形成良性互动和公共辩论,在已经依稀看到影子的救市策略中,也没有看到能让民生获益的重大“利好”。“救市”方案让人朦胧感到的,依然是资本和权力继续维护高房价、维持高利润和房地产暴利的最后一丝幻想。
应该看到,当前“救市”成功与否的根本,在于能否让百姓从“救市”中得利。或者说,让民生获益应为“救市”的唯一归宿。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全国性房地产“救市”政策出台,才可能会让利益各方在前所未有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相互取暖”,“救市”才能真正成为民生、房地产业、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同舟共济的“诺亚方舟”。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首先需要倾听民意、尊重民意。否则,所谓的“救市”,就注定仅仅是站在开发商和房地产业自身的立场和利益上做文章,所谓“救市”手段,只能是继续维护资本的高利润和房地产暴利的把戏,所谓的“救市”,就可能真的不幸被民意言中,成为救“房价”。
总之,在一个利益博弈时代,应该容忍多元话语表达。我们不能忽略民意,不得不掂量掂量民意对于“救市”的若干质疑、建议和呼声,而不仅仅是精英们和公共管理部门掌握了话语霸权,而公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则难有张口说话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如若如此,那么所谓的“救市”,极有可能沦为权力和资本携手出逃的“一场游戏一场梦”。 (山东 石子砚)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