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三角的两大城市上海、杭州宣告对低迷的楼市进行“救市”。日前,已有18个城市不约而同对楼市的低迷状态宣告“出手”,加入救市大军。
仔细观察各地的救市行动,就会发现救市的动作越来越大:不仅涉及土地、金融、税收、开发报建等房地产开发的各个环节,而且财政补贴买房的幅度也越来越大,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推出买房送户口、停止保障房供应等极端做法。在笔者看来,房价回落时间还不到一年,愈演愈烈的救市行动显得过于惊慌。
相关人士日前表示,包括取消对二套房限制在内的“放松”调控政策有望11月推出。如果二套房限制“放松”,意味着中央不再默认地方救市,而是扛起了救市的大旗。
尽管多数网友反对政府救市,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但现在来探讨“该不该救市”显然没有意义,种种迹象显示,政府不可能因为多数人反对就突然终止救市。既然如此,笔者认为公众应该转移目光,将关注点放在政府救市程序是否合理、救市方法是否科学、救市态度是否理性上。
比如,买房补贴等救市行为就需要经过程序审议,要让公众知情相关细节。再比如,二套房贷政策关乎金融安全,在目前金融危机蔓延的大背景下不宜仓促放松。尤其是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是一种理性的救市态度,就会权衡各方利益,出台科学的有节奏的救市办法,让楼市平稳升温。相反,如果是一种非理性的惊慌性的救市态度,很可能带来难以预想的结果,不仅会导致公众不满,而且会使政府更加被动,造成行政资源浪费。
笔者以为,“惊慌性救市”不是一杯良药,而是一剂毒药,应谨慎。从政府角度而言,本来就存在一种不健康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惊慌性救市”只能使政府在土地财政问题上越陷越深。房地产很可能永久性绑架地方政府,弱化地方政府的谋生能力。
同时,惯坏了开发商。房价开始回落以来,开发商救市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现在,开发商终于看到曙光了。在很多人看来,楼市此次必然要深度调整,开发商的暴利现象需要改变,鱼龙混杂的市场需要淘汰一批开发商,但现在看来已不大可能了。开发商通过“惊慌性救市”已摸准了政府的脉搏,也更习惯于会“哭”了。
从买房人角度来看,“惊慌性救市”很可能突然改变买房人预期,导致惊慌性买房,进而引发房价惊慌性上涨。这将导致买房人继续背负沉重的包袱———生活压力加大、影响个人健康、降低生活品质等,甚至降低了个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换言之,“惊慌性救市”很可能制造更多的“房奴”。
据说房地产直接关联70多个行业的兴衰,间接关联几百个行业。拯救房地产就意味着拯救了很多行业很多人,包括农民工兄弟。但“惊慌性救市”却是不可取的,使很多行业继续依赖于房地产,弱化了企业的创新力。而房地产的未来消费力却被严重透支,一旦房地产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其他行业也很危险。
更重要的是,“惊慌性救市”对住房保障毒害很大。一些地方为了紧急推高房价,竟然停止了经济适用房供地,对符合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给予货币补贴。表面上看买房人不受损失,但由于商品房使用成本高,事实上买房人权益受到了伤害。这更是对保障房制度的破坏。(冯海宁)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