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2007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警告说,房地产市场调整已经成为定局,与之休戚相关的银行也应该正视风险的到来,早作打算方能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此一观点也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巴曙松说,全球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亦不能例外。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房地产和股市一样在2007年达到了顶部,此后将是一个向下运行的空间。他认为,房地产价格可能下跌20%~30%,受此拖累,银行业的好日子不会很长了。
过去5年,银行和房地产呈现哥俩好的局面。在中国政府不断推出调控手段的背景下,银行体系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供应一直处于高位水平。除2004年略有不同外,持续加速的中国房地产主要依凭力量就是增长势头难以控制的房地产信贷。银企两方都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润。
巴曙松认为,房地产企业调整可能需要50个月左右的时间,而留给银行的时间亦不多了。他建议各家银行借鉴香港金融界的经验,在房价暴跌的时候重组自己的资产,尽快使自己适应经济紧缩的时期。
持同样谨慎态度的还有央行研究生部部务委员会副主席焦瑾璞。他表示,中国经济不可能长久持续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在宏观经济出现波动的情况下,银行业很容易出现不良资产的反扑。“过去几年我们的银行挣了不少钱,但不要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他说,大多数银行吃的还是利差,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差异化不足,这就极大地聚集了系统风险。
“2007年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也指出,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竞争力普遍有所提升,但是隐忧也不能小觑。该报告的主持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的理由是,中国商业银行盈利主要靠利差,中间业务则依赖于靠天吃饭的资本市场,必将接受宏观逆转的考验。
对于未来的风险,银行业内部也开始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中国建设银行一位高管分析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融资结构存在的风险。其中第一条就是银行贷款占比过高。截至2007年底,投入房地产行业的新增中长期贷款3337.5亿元,占全部人民币新增贷款余额的13.9%。假按揭的流行则使问题更加严重。不少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非真实购房的自然人利用虚假的资料向商业银行申请个人住房贷款,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事实上,各大银行都知道,房地产开发企业自有资金经常性不足,只是在行情看好的情况这不是个问题。按照建行上述高管的说法,从全国来看,房地产企业自有资金比例远远不能达到国家要求的35%。“2007年,房地产自筹资金的比例为33%,而自有资金的比例仅为18.3%。”2008年以来略有好转,但仍不能达标。“一旦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情况,根本无法偿还银行贷款。”
正是由于银行和房产商如此血脉相连,网络上才一度讨论“银行先死还是房地产商先死”的问题。深圳的断供事件更是给这种讨论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不过,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表示,对于房地产市场调整可能对银行的影响的判断不应过于悲观,现在采取应对举措应当还来得及。“到目前为止,工商银行还是市值第一的公司,这说明全球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这就给予我们减少风险的时间和机会。” (记者 董伟)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