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朋友闲钱过多,预备寻求投资路径,我愿意奉劝一句,投资道路千百条,惟独不要去做开发商。无论如何,在今天的中国,这都不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事。尽管从事房地产开发短期之内能迅速积聚起巨大财富,但很快就会陷入某种道德困境。
时至如今,“开发商”在国内甚至已是一种利欲熏心的代指,滑稽之处经常被昭示于人。譬如当一群人聚在一起,相互打听对方的背景,有人是学者,有人是官员,有人是文化名流,当知道里头还有一位“开发商”的时候,人们心里此时总要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伴着“开发商”的,大抵总是钱财很多,名声不好,背负诸般道德污点等等。而现时问题的严重之处,似乎远不止于此。如果不出现意外,甚至容易预见,开发商们的狼籍声名将无可避免地被写进历史,不会有任何挽回余地。多年以来,他们已被架在道德审判席上经久拷问和示众,迄今没有解脱。并且只要大多数人的住房仍然成其为“问题”,这种状况就会一直持续。
若说这是因为人们仇富的缘故,显然是一种世俗偏见。劳动人民从不觊觎别人辛勤得来的财富,对此非但没有意见,还要敬畏三分。而且可以看见的是,我国的财富持有者们,并非理所当然都会一致遭到反对,否则他们的钱财将日夜面临被瓜而分之的危险,他们的生意也不可能如此红火顺利。有幸生存在这样的国度,为什么不为即使面临潮水般的唾骂声依然能够建立起自己的财富王国、并使自己的地位日益得到巩固而深感幸运呢?与此同时,众所周知的残酷现实是,他们并没有为人们增进多少幸福感。
若说是因为房价太高,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只好迁怒于人,拿开发商来撒气,看起来似乎很在情理,但是只说对了一半。我以为,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仔细检讨一下,人们之所以对开发商怒目相向,其中蕴含着的情绪远远不只是局限于开发商本身,他们是在对固有的不平等市场规则抱以不满和怨忿。市场环境在迅速恶化,这使国人感到威胁和不安。
说到激怒了人们的不平等市场规则,据我所知,至少具有四种显著特点:垄断、霸权、投机、掠夺。这不是在扣帽子。10年以来,中国的住房供给只有商品房市场一种主导形式,因为缺少渠道补充、替换或竞争,供给形式的单一很容易就导致供给垄断和供给霸权,这是不争的事实。
供给形式的单一,使开发商集团轻易占据了垄断、霸权的便利地位,很多投机和掠夺的罪恶行为由此披着光鲜的外衣混迹于整个开发、销售过程,做得不为人知。而这所有工作,都由开发商个体一手完成。开发商垄断了房屋的生产供给,这是事实;开发商垄断了价格形成机制,这也是事实;开发商甚至完全操控了商品房市场,屏蔽了信息渠道,这更是事实。
极容易看到的事实是,垄断和霸权又使开发商可以自由替换和主导游戏手法,市场缺少对等谈判机制。购房人不能问一声否,也无从问一声否。卖多卖少?怎么发售?购房人过问不了;指定按揭银行,指定保险公司,指定物业管理,购房人过问不了;质量参差,购房人同样过问不了。购房人的唯一义务就是掏钱。
考察以上情况便知,购房人所痛恨和不满的,正是开发商集团背后这一系列的购房人只能掏钱,不能过问的所谓“市场规则”。想想看吧,既不给购房人过问的权利,房子还卖得那么贵,贵得那么离谱,这平等吗?公正吗?这是市场经济吗?
显而易见,网上那几位似乎要被唾骂淹没的房产名人,不过只是一整个不平等规则的代表人和执行者。某种层面而言,人们买不到价格合理的房子,消费权益又受到极度漠视,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平等规则在作祟。但是谁又能否认得了这一事实:开发商是不平等市场规则中最显著的赢家,是这规则的最大寄生者;购房人则是不平等市场规则当中最显著的输家。你说,最显著的输家不把火发在最显著的赢家身上,又能去找谁?
当然也有人就一直极力在为开发商开脱,指认他们的糟糕形象系某些别有用心的人陷害所致。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非同寻常的曲解和昏昧。不是有意要避开问题的实质锋芒,就是在公然袒护开发商及一切不轨行为。这不具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也不是建设性的逻辑。我在此恳请大家注意,如果一定要强调开发商是被某种外力刻意妖魔化的话,这种外力恰恰是畸形的市场规则,是畸形规则把他们毁了。妖魔化的开发商,是畸形规则的牺牲品,不是买房人仇恨的结果。
逻辑就是这样。世间事,向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市场同理。先是有了畸形规则,才会有不平等和诸多倾轧,接着就有恶,有仇恨、丑化和攻讦,最后必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细究起来,简而言之,在住房市场化的最早期,我们太过于相信市场的能量,认为市场万能,可以解决非市场不能、无力解决和承担的事情。迷信市场,结果是丧失自我,坠入了一切唯市场的听之任之状。试想,要引入市场之水,却事先不筑坝修堤,良田怎能不被淹没?水灾怎能不劈头冲覆而来?
现在,良田已坏,水灾袭来,人人遭殃,开发商又岂能幸免?(章剑锋 厦门大学不动产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 香港财经文摘杂志高级记者、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