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置业”老板蒋飞携5000万元房款潜逃,再次把地产中介这个原本就备受争议的行业推上了风口浪尖:社会纷纷对中介进行口诛笔伐,行业诚信度跌至最低点。蒋飞跑了,但是却留下了一个烂摊子,也留下了许多问题让我们思考,中国的中介行业该走向何方?
出品
中介“诚信”三年四“进宫”
2007年11月,蒋飞,这个用4年时间把“中天置业”包装成为国内小有名气房产中介的“地产奇人”人间蒸发,和他一起蒸发的还有5000万元的房款。
在“中天置业”事件之前,房产经纪行业已经发生过多次类似事件,2005年的“桃园”事件和2006年的“汇众”事件,付出的代价分别是3000万元和1.5亿元,算上北京的“佰家”事件,这次的“中天”事件无疑让人们重新揭起了这些旧伤疤。
而且,一次次中介的卷款而逃,都意味着有部分消费者将遭受巨额的财产损失,也意味着在快速地透支着房产经纪行业的信用价值,同时也在考验着各城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政”能力。
资金监管被迫出台
“桃园事件”是首次曝出的中介卷款的事件,在这之后,二手房交易的资金监管已经提上日程。并且在2005年底,当地政府迅即出台了相关的二手房交易资金监管政策,要求二手房交易资金必须实现监管,经纪公司不得占用客户的交易资金,以此来确保交易资金的安全。
但当时,地方性的资金监管政策并没有从全国范围展开,在事隔1年之后,北方又出现“汇众”公司诈骗客户资金1.5亿元事件,再次震惊二手房市场。随后的2006年12月29日,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房地产经纪管理规范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在政策层面正式明确了在全国的二手房交易过程中,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存储和划转均应通过交易结算资金专用存款账户进行,经纪公司不得通过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专用账户之外的其他银行账户进行资金的代收代付。
但是,就在建设部出台了相关的存量房资金监管政策之下,还再次曝出“中天置业”事件,好像显得有点“出格”。
“有价无市”施压中介
探究2007年“中天置业”事件的爆发,链家地产副总经理金育松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或可归因于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楼市本身已经出现调整,“有价无市”让中介公司面临极大的经营压力,行业之间的调整也已经在市场的变动中开始出现。金育松表示,此次“中天置业”事件爆发时点又相对敏感,这势必会促使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存量房资金监管的执行力度,而这对于推动行业的整合也将是一个助推力。
从目前北京的房产经纪市场来看,北京市经纪协会副会长孙海峡介绍,截至11月22日,有56家房地产经纪公司和投资担保公司可以实现资金监管,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房产交易中,这56家或可成为消费者首选,这也将有利于行业之间的资源调整。
行业整合缺乏外力支持
除了“中天置业”事件会促使政府加大行业的监督管理,以及消费者的更理性选择来加速推动行业之间的整合步伐之外,11月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出台的《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其对于外商投资房产中介或者经纪公司也进行了明确的限制。
从此次的限外政策来看,对于整个房产经纪行业的发展而言,并不一定是利好,而且对于本土品牌经纪公司来说也并非完全就带来机遇,因为房产经纪行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行业需要竞争和整合,需要向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需要引入海外的优秀管理经验和创新理念,而此次政策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亦在限制外资资本进入的同时也可能限制了一定的“管理资本”输入和“人才资本”输入,从而或会放缓整体的行业发展速度。
但是,目前国内的金融体系已经逐步完善,资本市场相对比较活跃,特别是当前国内并不缺乏资金,相反,而是存在明显的流动性过剩,很多的本土投资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也都在寻求一些好的投资项目。而随着近两年国内房产市场的快速发展,自然而然带动了国内房产经纪行业的迅速成长,而这个行业也已经成为众多本土投资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关注的焦点目标,同时,很多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都相继成立了自己的经纪公司,可以通过自己一手的资金注入到经纪公司。内地经纪公司的融资模式不仅仅就是外资这一惟一的渠道,而是可以借助本土投资公司、私募基金公司或者上游企业的资金支持等多种渠道。
无论是外资还是内地的投资公司或者私募基金公司,其实最为看重的就是公司的未来发展潜力,或者更加准确地说,当进入这家公司之后,是否能够给其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因此,限制外商投资房产中介或者经纪公司,让部分正处于洽谈中的经纪公司将面临大的冲击,并且行业调整也是一种必然。(赖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