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就已出台的房贷新政,至今没能完全得到落实,大部分银行尚未出台实施细则,有的银行暂停了房贷业务的受理。让人看不懂的是,二套房贷的认定标准出现了争议,不同银行的理解完全不同。
二套房贷认定标准的争议,是不同商业银行对房贷业务的宽松之争,其核心则是以个人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来界定。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银行出台的细则,是以个人来界定,不涉及借款人的家庭成员。这意味着丈夫申请了一套房贷,还能以妻子的名义按首套房贷的优惠再申请一套房贷。华夏银行的政策更加宽松,对此前贷款已结清的,仍给予首套房贷的优惠待遇。相比之下,大银行的政策趋紧,建设银行明确贷款人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以“户”为单位,并将北京地区的第二套住房贷款的首付比例提高至50%。中国银行在江苏等地同样以家庭为考察单位,如果其中一人已贷款买房,不管是不是婚前财产,都会被认定为第二套以上住房。有消息称,央行正联合四大商业银行讨论房贷“第二套房”的核定标准,预计近日将确立统一的“第二套房”认定标准。中小银行中,兴业银行也采取按“户”认定二套房贷的做法。
不同银行对二套房贷认定的差异,实际显示出其对贷款紧缩政策的不同认识和态度。今年以来,央行连续多次加息及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贷款增长的势头还未得到有效抑制。其中,中小银行“功不可没”。央行上海总部的报告指出,从贷款机构看,第三季度新增的人民币贷款中,中小商业银行为增长主力,占沪上全部中资金融机构增量的62.3%,同比多增104亿元。中小银行为何贷款增长迅速呢?该报告又称,“上市银行回报股东压力加大”。可见,中小银行为了提高利润,而对贷款业务“恋恋不舍”,降低贷款增速的努力成了“哑炮”。从相关上市银行的季报预告中也能看到,贷款增长是拉动银行业绩增长的主要“功臣”。民生银行预告,“公司贷款、投资、理财等业务稳步快速发展,经初步测算,预计2007年三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长70%左右”。
如果一家银行看重贷款业务,难免对房贷业务“宠爱有加”。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上海市中资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209.9亿元,为上半年个贷款增量的两倍,占其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量的7成,对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按贷款用途分,当季个人住房贷款增加191.3亿元,占个人消费贷款增量的91%。换句话说,房贷业务是当前部分银行贷款业务增长的“主力军”。这种现象不难理解,一方面,各大银行致力于转型为零售银行,对个贷业务及零售客户非常看重。另一方面,不少银行仍将房贷视作优质业务,是其主要利润来源,不愿正视房贷业务的潜在风险。
商业银行应认真对待贷款业务的抑制,若二套房贷认定过宽,有“忽悠”房贷新政之嫌。正如央行上海总部所指出的,商业银行应该积极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合理控制信贷规模,正确处理商业银行短期经营目标和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机构个体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同业竞争与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关系,及时调整资产结构,确保贷款合理适度均衡投放,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最近也提醒,“在当前的宏观调控形势下,商业银行有一些做法对宏观调控不是特别有益。”她指出,“在股份制改革之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动机增强了,但作为一个有特殊社会责任的金融机构,银行的社会意识在利润面前稍显淡薄。”
其实,若商业银行“忽悠”宏观调控,很可能害了自己。拿二套房贷认定来说,央行上海总部研究员朱德林称,“以个人为单位界定二套房的银行,必将承受更大的房贷风险。”道理很简单,无论银行怎样理解二套房贷的认定,一个家庭由夫妻各申请一套房贷,事实上就形成了多套房贷。一旦市场有变,违约风险最大的就是多套房贷的客户。商业银行不应有“健忘症”,在房贷业务大发展的同时,房贷违约率曾经出现过上升。(张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