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正规渠道的外资,还是境内外热钱,主要在高端产品市场活动,这部分市场已是严重过剩,或者说是严重脱离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应当在一段时期内限制发展。
□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还有城市规划,可考虑给城市的发展划圈、设限。
□房地产投机猖獗,与保有环节不征税有关。征物业税,需统一登记、统一评估税基。
□房地产业的问题,只是整个经济机体患病的一个表症,而非病源。解决问题,固然需要应急性的对症下药,但更需要长远性的辩证施治。
外资和热钱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
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的70%~80%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银行,而国外开发资金中银行资金一般只占20%。近些年中央的系列调控措施,收紧了房地产业的资金链,迫使开发商把目光转向资本市场和海外市场。直接上市、借壳上市、信托投资公司、各类基金(公募、私募)、发债、外资合资、外资入股、海外投资银行等等,五花八门,日益多元化了。
一时间,上市成为潮流。例如,2004年至2005年直接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有:合生地产、富力地产、万科、华发、世茂房产、华润置地、北辰实业等。直接上市要求企业实力强,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要信息公开、财务透明,许多企业做不到,因而选择借壳上市。例如至2006年上半年,有浙江新湖、北京万通、广东粤泰、上海浦庆、中信地产、国美集团、天津万顺等已经或谋求借壳上市,还有多家上市公司愿意借壳给房企。
一些不能上市或不愿上市的房企,乃至一些已经上市的,还努力寻求其他融资渠道。例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长足发展,2004年筹集资金110亿元,比2003年增长近一倍,2005年上半年融资64亿元,2005年底更有人预言,今后几年将有1600亿美元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上市;私募基金也暗流涌动,首创、万通、华远等都在积极运作;万科于2005年中与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签约组建了合资公司;中海地产于2005年向境外发行了3亿美元债券(7年期),等等。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正当中央加强对房地产业调控的时候,外资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观望等待、犹豫不决的态度,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市场。近年来进入的外资机构有:摩根斯坦利、高盛、麦格理(澳)、瑞银、花旗、ING(荷)、美林、瑞星思达(美)、RREEF(德)、华平投资(美)、DIFA(德)、软银亚洲(日)、凯雷投资、凯德置地(新)等,均为国际顶级公司。
他们进入的方式,一是直接收购地产物业。如大摩2005年4月出资4亿收购富力集团在北京的一座写字楼,6月出资8.5亿收购上海广场4万平米商业用房,9月又出资9000万美元收购上海世贸大厦,32亿收购上海明天广场;麦格理2005年7月出资38亿收购杭州等9城市的购物中心,8亿元收购上海新茂大厦,9月又以4亿收购上海城市酒店公寓;高盛8.9亿元购入上海百腾大厦;DIFA2005年8月7.2亿收购上海华狮中心。二是入股或合资。如华平投资与阳光100、富力地产、浙江绿城、北京融科开展合作,累计出资10亿美元;美林与北京银泰、南京锋尚分别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瑞星思达与中信合资投资山东地产项目。商务部数据,2005年房地产业外资合作项目2119项,合同金额194亿美元,当年实际利用54.18亿美元。三是注资。如RREEF向珠海“中珠上城”住宅项目注入2.25亿美元;软银亚洲和凯雷投资联合向顺驰注资4500万美元;麦格理、花旗等也都在寻找好项目投资。四是独资。如凯德置地在北京设立开发企业,2005年上半年投资达78亿人民币。五是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开展房贷业务。如东亚银行北京分行2005年业务量中,房贷已占30%;永亨、恒生、中信嘉华在广州、上海也开展了房贷业务。花旗银行也于2006年开始介入房贷。
进入2007年,外资大举进入中国房地产的趋势仍在继续,并未停止。
除了投资机构,海外游资即热钱也纷纷涌入。热钱主要是赌人民币升值,从各种渠道入境后,相当数量进入房地产市场,谋求双重套利。热钱到底有多少,难以彻底搞清,是笔糊涂账。但大数还可以估算。据有关研究,热钱大量涌入始自2003年,当年的数字,有说380亿美元,有说750亿美元;2004年有说600亿美元,有说700亿美元,有说800亿美元,发改委估算是1000亿美元,最高的估算是1132亿美元;2005年,看到的数据是400亿美元;2006年上半年的数据,所见为232亿美元。几年下来累计,低的估算约1300亿美元,高估算为2000至3000亿美元。至去年下半年以前,股市冷清,热钱主要进入房地产。据建设部有关研究,2004年海外热钱投入中国房市至少700亿美元。热钱属短期投机性质,很少进入实业,主要是买房卖房,大进大出。据有人研究,上海市2004年商品住宅销售额2000亿元,其中海外热钱购买占33%(央行金融司的调查为23.2%),2005年一季度进一步达40%甚至更高。2006年下半年后,股市升温,许多热钱又从房市转入股市。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2005年底发布,外资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的比重占15%。我理解,这里既包括正规的招商引资,也包括热钱。
外资为何大举进入中国房市
中央对房地产的调控紧锣密鼓,外资却大举进入,为什么?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对于国外许多大企业、大财团来说,他们过去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和政策的不完善,存畏惧之心,吃不准这里的水到底有多深,不敢贸然进入。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对他们是个好消息。他们感到政策逐步完善,市场逐步透明、规范,自信凭借雄厚的实力,可以大显身手,与中国的企业竞争了。大企业一般都有长线的打算,他们看好中国的未来发展孕育着无限商机。瑞星思达的董事长约翰·珀佰特说:“调控政策使中国房地产市场风险降低,现在是投资的最佳时候”。他还说:“投资者的安全感是很重要的,首先保证不要亏钱,其次才考虑赚多赚少。合理的政策是为了市场更加规范,这正是战略投资者最看重的”。RREEF的亚太区主管卡尔·鲁道夫说:“宏观调控是个好信号,中国的房地产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基于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而更多是基于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人均收入增长基础上的需求上升。”他们的话,颇具代表性。
第二,资本的本性是逐利,尽管大企业重视长线,但眼下中国房地产的高利润,也对他们颇具吸引力。事实上,近年进入中国地产业的外资大都大发利市。例如RREEF投资珠海项目,对基金客户承诺的回报为18%,华平对其在中国地产市场的投资回报预期为25%以上,这在国外是难以想象的。瑞星思达进入中国以后胃口也吊高了,表示8%以下的回报不予考虑。至于热钱就更不用说了,本性就是投机,面对这个暴利的行业,自然要纷纷上演“惊险的一跳”,急忙分享盛宴。
中国的房子利润有多大?报载福州的个案调查是60%以上,广西的个案调查为100%或更高。福州的调查是静态计算,广西的调查考虑了资金周转因素,可能更符合实际。近日网上有好事者,自称是根据官方数据作了一个测算:2006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75万亿元,消费者全年购房总支付7.246万亿元,据此算出全国房地产商的毛利润(未剔除税收和财务成本)为5.496万亿元,毛利润为开发投资的3.14倍。当年10月底,全国还有12.24亿平米房子空置未卖,按每平米2000元成本计,占压资金2.448万亿。空置房和占压的资金是多年累积下来的,而一年卖房的毛利就可将多年的占压资金收回,还有3万亿的毛利,支付税收和财务成本之后,仍是绰绰有余。这个测算虽然粗糙,但大体上可以说明问题。暴利使开发商们有底气,即使房子卖不出去,也不怕,可以撑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盈利水平,怎么可能不引起外资和境外热钱的垂涎?
外资和热钱流入中国房地产业利弊分析
外资和境外热钱大举进军中国房地产业,利弊如何?国外大企业管理规范,一般也愿意遵守投资国的政策、法律;与国内企业合并或注资,也比较慎重地选择信誉好,规模大的企业;合作或注资后,也会要求中方合作伙伴改善治理结构,规范自身行为;中国企业上市或引进外资,改善资金构成,不再单纯依赖银行。这些,都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大企业的进入,主要集中于高端市场,如高档住宅、甲级写字楼和其他豪华商业地产。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地产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买了或建了以后,大部分还要出手,不仅不能改变反而会加剧中国房地产市场供应的不合理结构。还会产生挤出效应,上海、北京和其他中心城市的国内房企,不少被迫向内地二、三线城市发展,把内地的房价也抬了起来了。总之,外资的进入,可谓利弊参半。
至于游资,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热钱短期套利的特性,决定了其大多涌入中高档住宅市场。这一轮调控之前,上海、北京等的中高档房地产市场,主要是国内热钱如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炒房团之类兴风作浪,炒买炒卖之间,不断推高房价。调控之后,部分国内热钱转战内地或其他产业,但境外热钱却跟进来了,大大增加了中高端市场的购买力,以更大的手笔呼风唤雨、推波助澜,房价自然越来越高。有买房的就有为其建房的,任志强说他不为穷人建房,只为富人建房,其实是来自于他真实的市场感受。中高档住宅暴利多多,谁还为老百姓建低档房呢?普通住宅供不应求,价格也就眼看着一天天高起来,高到老百姓无法承受,自然就是民怨沸腾。据零点公司2006年调查,太原商品房的购买者中80%是非本市居民,北京、大连是60%,郑州是55%,该调查据此判断,我国的房地产业基本上是被投机资金操纵了。
短期套利的资金,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房市好,蜂拥而入;明天股市热,又作鸟兽散。聚散之间,留下无穷的后患。假使有一天,房地产业内的境内热钱加境外热钱全部撤出,留下那么多高档住宅,谁来居住谁来消费呢?恐怕就会出现当年海南、北海的局面。境内的热钱,还算“肉烂在锅里”,境外的热钱则更难以控制,中国不是它们的家,迟早是要走的。它们主要目的是赌人民币升值,暂时寄宿在房市、股市,顺便捞一把,将来一旦在汇市得手,连本带利都要撤出。而且热钱极其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立即反应,来去无踪。例如,有观察者发现2006年上半年约有240亿美元热钱突然撤离中国。其时国内股市升温,房市依然火爆,热钱为什么会撤离中国,令经济学家不明就里,疑惑重重。有的解释,人民币汇改进程未达国际炒家的预期;有的说,加强税收监管等调控措施,使房市利润缩水;有的说,外管局加强了对进入房地产市场的外汇的管理;也有的认为世界其他地方有更好的套利机会。总之,许多因素都可影响热钱的进退。现在搞不清楚的是,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内外热钱的总量到底有多少?因而难以判断境外热钱在其中的比重,也就很难就其对房地产价格走势的影响,作出定量分析。
对外资的进入需作必要的限制
目前,外资特别是境外热钱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问题,已引起重视。各有关方面已经或准备出台相应的措施,各路专家学者也提出一些建议。这些措施或建议,有外汇管理方面的,有投资管理方面的,有房地产管理方面的,有税收管理方面的;有针对外资的,有针对热钱的;有针对开发环节的,有针对销售环节的。效果如何,都有待实践检验。从应对思路来看,还是存在不同:有的主张对外资内资一视同仁,主要采取经济手段,规范市场秩序;有的主张经济手段之外,也要有适当的行政手段,对外资的进入作必要的限制。我个人是倾向于后一种主张的,认为在现有的措施和建议之外,还可考虑:
第一,无论正规渠道的外资,还是境内外热钱,主要在高端产品市场活动,这部分市场已是严重过剩,或者说是严重脱离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应当在一段时期内限制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应收紧对高档地产物业的土地供应,甚至可在一段时间内停止供地;投资管理应停止这类项目的立项审批,或上收审批权限;建设部门不发建筑许可;建成了,工商部门不予登记,等等。这件事真做起来,难点在地方政府。土地批次征收以后,地方政府可以说是想怎么用就能怎么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总是能找到的:改善投资环境啦,发展第三产业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啦,与国际接轨啦,最后总能与科学发展观挂上。由于事关投资、国土、规划、建设、工商等多部门,单靠一家是管不住的。需要中央发指示,国务院下命令。
第二,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还有城市规划,可考虑给城市的发展划圈、设限。现在的情况,如中科院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所反映的,政府办公区、大学城、娱乐城等等,建到离城区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大兴土木,大搞房地产,逐步形成新的豪华城区,使城市外延扩展,失去控制。划圈、设限,国外如美国等有成熟的经验,国内也有成功的做法,可以参照。
第三,房地产投机猖獗,与保有环节不征税有关。征物业税,需统一登记、统一评估税基。但现在的体制是分割登记,评估也不统一。物权法已经出台,方向已经明确,可以考虑进一步推动改革。建议将国土部门的土地登记和建设部门的房产登记都拉出来,包括林业部门的登记等,成立独立的登记机关,并进一步整合中介评估行业。如果部门分割一时解决不了,可考虑退而求其次,先出台土地财产保有税。出台的同时,需要对土地取得环节的税费加以清理、归并、精简。
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境外热钱涌入,与人民币升值预期有关;人民币升值预期,与贸易顺差大有关;贸易顺差大,与国内消费不足有关,也与引进外资有关(出口额的60%为三资企业出口);国内消费不足,又与分配政策和社会政策(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有关,等等。在热钱涌入,贸易顺差大,消费需求不足和引进外资的共同作用下,外汇储备过大、货币流动性过高,这是导致房地产热(包括股市热和其他许多问题)的宏观经济背景。房地产业的问题,只是整个经济机体患病的一个表症,而非病源。解决问题,固然需要应急性的对症下药,但更需要长远性的辨证施治。现在,分配政策和社会政策正在调整,抓住了关键并开始见效。下一步不可回避的另一个关键是,应按照中央关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对引进外资政策进行梳理、反思。改革开放近30年,外资的利弊已经看得很清楚了,应当趋利避害,明确哪些可以大力引进,哪些应当限制引进,哪些坚决不能引进。(作者:黄小虎 单位:中国土地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