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云南楼市格局,大致可分为三类情况,一是昆明房企所坚持的本土开发路线;二是地州房地产企业异军突起;三是外地知名开发商强势进入云南,在昆明及地州均有所作为。而这三种情况又同时交叉与覆盖,如昆明老牌地产实力集团、城建股份、巨和集团、中炬石化、煤化地产、俊发地产等一批有实力的开发商走向省内州市;地州上不少项目因定位需要亟待冲出本地谋求更广阔的视野和空间;外地知名地产商如万科、万达、盛高、海伦堡、新大陆集团、德润集团纷纷抢滩昆明及地州市场。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那种情况,地州俨然已成为各方交织的重点区域。今年以来,由于国家的土地政策和信贷政策进一步缩紧,使得在昆明进行房地产开发面临着土地吃紧的局面。在拿地越来越困难的背景下,州市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则显现出来。远至大理、腾冲、版纳、丽江、瑞丽,近至石林、澄江、寻甸,整个云南楼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业内人士认为,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一线城市开发商开始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而二三线城市的开发商则向更低一级的市地甚至县级城市转移。由于州市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土地政策相对灵活,到外地开辟战场,实施企业品牌战略,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大多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目标。这也是省内外房企对“进城下乡”运动充满激情的原因。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不少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利益并非就是唯一追求。在不少成功开发和销售的地州楼盘中,大多都倚赖于当地自然风景的稀缺和珍贵,其建设的过程要更多的投入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成本,营销过程则无形中附加了对当地形象和价值的宣传。众多的开发商已经意识到,若想地州楼市走向更高的平台,只为卖房而卖房的营销行为是远远不够的。
以大理为例,自“洱海天域”事件发生以来,对当地开发商的心态及楼市所造成的伤害至今还不能完全消退。正如昆明市房地产开发协会副秘书长刘践所言:“房地产行业是个地域性非常强的行业,当地的投资环境、土地政策、消费水平、拆迁政策、地方习俗、地方政策的延续等,都将直接影响开发项目的成败。”
透过这一事件,我们除了又一次看到自然资源不可修复的脆弱外,也再一次提醒了各路开发商尊重当地环境是开发项目最基本的前提。同时,更多的我们也关注到了当地政府、当地企业在开发与保护中不断寻求平衡的过程。如大理独秀集团在开发项目中就采取了先修复植被再盖房子的做法,而这一过程就坚持了十多年。洱海国际生态城曾因地块紧邻洱海而遭遇过不少网民和异地人的误解与责难,而随着亲临现场人数的增多与公司对外不计其数的解释,最终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一项目表现出了认可的态度。当地的白族人告诉记者,大理人很热爱自己的家园,洱海如同这个城市的生命线一般。而当地的房地产老总十有八九就是土生土长的白族人,做事做项目为了赚钱无可厚非,但你总能发现,除了金钱与利益,他们更多一份对城市的关注。
透过与不同企业的交谈,在零零碎碎的声音背后,多数地州项目都有同样的困境:如何走出去?与此同时,外地大腕们则一边圈着地一边琢磨如何被当地人所认可?这样对比下,我们感受到的是四面八方来客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的融合,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在百花齐放的局面下,他们将为我们带来更为丰富的产品和生活方式。(记者 邓攀)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慧鑫】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