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地产泡沫触发爱尔兰债务危机

2010年12月01日 09: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爱尔兰债务危机值得高度关注。因为,房地产泡沫破灭触发了当前爱尔兰债务危机,特别是经济快速增长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发展,更不能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而放任房地产泡沫蔓延。中国应从爱尔兰债务危机中吸取教训,深化当前房地产调控。

  日前,欧盟财长会议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对爱尔兰提供总值85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其中350亿欧元直接用于支持爱尔兰银行系统,其余逾500亿欧元的救助借款用于支持爱尔兰政府开支。至此,一度让市场极度担忧的爱尔兰债务危机告一段落,暂时消除了市场对欧洲可能暴发新一轮债务危机的悲观预期。此次爱尔兰债务危机,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第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触发当前爱尔兰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经验教训尤其值得重视。

  数据显示,爱尔兰房价在过去十几年中平均上涨了3倍至4倍,房地产泡沫膨胀推动了爱尔兰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突袭与到来,房地产市场骤然出现萧条,房地产泡沫随之破灭,导致此前一直对房地产市场大量放贷的银行遭遇巨额亏损。为了救助面临困境的银行,爱尔兰政府可能要耗费约500亿欧元巨资。据悉爱尔兰救助银行体系的资金规模将使今年财政赤字所占GDP比重一下子升至32%,这是欧元区预算上限的10倍。如果没有外部的援助,爱尔兰很难靠勤俭政策或紧缩措施成功减少财政赤字。由此,引发了市场投资者对爱尔兰债务危机不断恶化的不安与恐慌。

  可见,房地产业绑架了该国银行,而银行又绑架了爱尔兰政府,这是引发爱尔兰债务危机暴发的最主要原因。从这个角度分析,此次爱尔兰债务危机与希腊债务危机暴发的原因有很大不同,希腊债务危机主要源于前几任政府放任开支而导致债台高筑,而爱尔兰债务危机则源于救助因房地产业泡沫破裂而面临困境的银行体系。

  第二,爱尔兰债务危机再一次说明,经济快速增长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市场发展,更不能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而放任房地产泡沫的蔓延。

  事实上,爱尔兰在过去10年中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2%,人均GDP排在欧盟第二,爱尔兰也因其经济快速增长被称“凯尔特之虎”。但是,在过去10年爱尔兰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却可以看到房地产业发展对爱尔兰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影响。尽管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因12.5%的低公司税率吸引外来投资,推动了爱尔兰经济增长。但是,随着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以及为了满足投资者和大量涌入的移民居住需求,这些因素刺激了该国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这使得银行向开发商大量发放贷款,对个人提供极其优惠的房贷政策。爱尔兰房地产业在过去十几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房地产业所占GDP比重从5%提高到10%,成为目前爱尔兰的支柱产业之一。由此,房地产业成为继外商直接投资之后推动爱尔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维持经济繁荣,爱尔兰在过去十几年中放任了房地产泡沫的蔓延与扩散,这从其房价的节节攀升中可见一斑。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爱尔兰的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灭,导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熄火,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最终推倒了爱尔兰。

  第三,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成为导致爱尔兰债务危机暴发的导火索,特别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房地产业发展、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而放任房地产泡沫的滋生与蔓延,这些情景在中国也“似曾相识”,尤其值得关注,如中国国内房价自1998年以来也平均上涨了4倍至5倍。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以来,投资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已经成为推动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中国在借助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增加房地产投资信贷规模和放宽个人按揭贷款门槛等措施,也放任了房地产泡沫的滋生与蔓延,导致自2009年以来的房价快速上涨。

  正是鉴于目前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潜在风险,中国又采取了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试图避免因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引发银行的信贷危机,进而危及整个国家的金融经济安全。值得庆幸的是,迄今中国似乎从未担心过房地产泡沫会破裂这个问题。但是,中国真的能完全回避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引发的潜在经济金融危机吗?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思考。但不管怎样,爱尔兰债务危机告诉我们,当前中国必须坚持继续深化房地产调控。

  □作者 张国红 系上海海关学院经济学教授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