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里,他们不是低保户,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努力营生糊口。但在日益攀升的房价面前,这些低收入群体常常望房兴叹。又到岁末,常常做着“住房梦”的他们依然坚持着,奋斗着。今年起,海南住房保障已将中低收入群体纳入其中。对于这些城市居民而言,住房梦也许将不再遥远。
又是岁末,四个重要文件构成我省保障房政策体系,在城市打拼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梦将不再遥远
板栗小贩 :要“炒”出我家房子来
熟识老吴是因为常常买他的板栗,满脸胡茬的他总是推着一辆破旧三轮车,在车斗里架个炉子,一边翻炒一边沿着海口国贸路一带的大街小巷叫卖。老吴说这卖板栗的行当,他已经干了20年出头了,中年得子的他有个梦想,“我要给儿子在海口炒出一套房子来,我不想让他像我一样,一辈子没自己的房子。”
老吴来自湖北襄樊,1989年底就只身闯荡到海南打工,可是1米63的他来到海口后才知道,原来淘金梦那么不现实,身板不够硬朗,干不了力气活,大字不识一箩筐,也干不了技术活,所以来琼20来年的老吴捡过垃圾,睡过大街,也吃过路人扔的剩饭,但即使这样,老吴也不曾放弃自己,“其实我每天都在琢磨,要干个啥活最适合我,又最能赚钱。”
“我是个有原则的人。”老吴说再苦再穷的时候,他也没有想到去偷去抢,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是他沿街讨来的,“即使是做小本生意,我也没有本钱,所以沿街乞讨了半年。”半年后老吴拿着这来之不易的钱,为自己置办了做生意的行头,一辆二手三轮车,一个蜂窝煤炉子,一口锅,20斤板栗,干起了卖板栗的营生。
42岁,小有积蓄的老吴,找到了人生的伴侣,尽管妻子有点残疾,但老吴很知足,“她是个很善良的女人。”让老吴觉得更加幸运的是,和妻子结婚的第二年就有了儿子,欣喜若狂的他总是时常跟妻子唠叨,“我要让儿子过上好日子,我要让儿子过城里人的生活,我要给他攒钱买房子。”
为了实现诺言,老吴更加拼命干活,每天早晨八点,老吴就推车出门了,常常是晚上12点以后才回家,一日三餐走到哪就在哪吃,多是来碗面啃几个馒头,“舍不得吃好的,也不敢乱花钱。”老吴说,他已经3年没有买过新衣服了,妻子给他买他也不要,“自己苦点累点没关系,以后儿子能过上好日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转眼老吴今年已经50岁了,他满怀信心的告诉记者,“再干20年,我一定能买得起房子。”老吴说再过20年,儿子应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那时他会给儿子买一套房子,让儿子娶个漂漂亮亮的媳妇过日子。
“我们平时生活很注意节省,一个月水电费加起来就几十块钱,买菜穿衣也都不敢多花钱,每个月还得往老家寄钱给父母。”老吴知道海口已经建了廉租房小区,而且租金很便宜,他表示:“我们这样外来务工的什么时候也能租上便宜的好房子就好了,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就会更有盼头,干活才更有劲儿啊。”
环卫女工:买房,是不是永远不可能?
“都不敢想买房子的事,有个住的地方就不错了,在海口买房子只是个梦。”在海口秀英区环卫局做环卫工人的唐大姐告诉记者,她和丈夫不远千里从四川到海口打工,一干就将近19年,工资从最初的200元到现在的800多块,仅仅只够一家四口的生活,连两个孩子的学费都成问题。
尽管经济收入不多,但唐大姐和丈夫都很喜欢海口,“这里气候很好,城市也很漂亮,来到海口后都舍不得离开了。”1995年,唐大姐把放在四川老家的大儿子接到海口一起生活,“海口毕竟是大城市,在这里上学条件也好,对小孩的成长也有利。”但是随着小儿子的出生,拮据的收入不能再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只得相继把两个孩子送回了四川老家。
“在海口生活的这十多年里,已经不记得搬了多少次家了,最怕的就是到处找房子,然后大包小包地搬家。”唐大姐和丈夫现在住在海博市场对面的水电车队里,那里原来是个仓库,后来改造成住房了,因为年久失修,现在房顶改成了铁皮的,住在“铁盒子”里,尽管条件比较艰苦,但是租金却相对便宜,一个月只要300来块钱。“但明年铁房子就要拆了,还不知道到时候又去哪里找房子呢?”说完唐大姐陷入了短暂的沉思。
当记者问到多久没有回四川老家时?唐大姐摇摇头,“哪有时间回去啊,我们没有人顶班,只有干到50岁退休的时候,才能回家看看。”唐大姐说,她最放心不下的是两个不在身边的孩子,大儿子远在重庆的一所技校上学,小儿子寄读在四川姑姑家的一所农村小学,只能在孩子们放假的时候,全家人才能小聚一次,“有时候觉得做大人的挺狠心,但是没有钱没有房,照顾不了孩子。”
工作之余,唐大姐常常傻傻地思念儿子,“想起儿子的时候特别想哭,不知道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尽头?”要是能在海口有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唐大姐最开心的是,“孩子放学回家可以吃到我做的饭。”可是这样的目标需要多少年才能实现呢?唐大姐若有所思地告诉记者,“尽管非常想把家安在海口,但要在海口买房永远也不可能。”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梦”将越来越清晰
在海口,这样的低收入群体依然很多。
每晚会在金盘附近摆夜摊的荣女士是山东人,她和丈夫前几年来到海口打工赚钱,后来又做起了地摊生意,为的就是供老家的两个孩子上学读书。“现在孩子还是跟着他们姥姥姥爷的,俺俩每月定时寄生活费回去。”荣女士表示他们夫妻辛辛苦苦在外挣钱,省吃俭用把钱攒下来寄回家,就是为了两个读书的孩子生活得好点。
“我们当然希望能有自己的一套房,再把孩子接过来一起住,但现在我们租的房子太小,环境也差,孩子跟过来也是受罪。”荣女士和丈夫目前租住的平房仅10多平米,住得十分拥挤,荣女士和丈夫没有海口户口,对廉租房、经适房保障性住房政策了解有限,坦言保障性住房对他们就像一个遥远的梦,估计想住也住不上。
泥瓦工老陈的情况跟荣女士差不多,老陈夫妻俩加上大儿子都在海口打工,没有稳定收入,有活干就做,没活干就发愁。已经在海口生活好几年的陈先生,目前和家人租住在琼山区的某村内,每个月光房租就需交400多元,再加上各种生活支出,让这打工的一家子生活压力不小。
今年起,海南住房保障已将中低收入群体纳入其中。对于这些城市居民而言,住房梦也许将不再遥远。
相关新闻
多份文件构筑我省保障房法规政策体系
2012年底解决
30万城镇困难家庭住房
今年9月份,我省出台的《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意见》提出,今年起至2012年,我省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解决30万户城镇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其中建设保障性住房15万套,完成各类危旧房改造15万套,努力使城镇住房困难家庭住有所居、各得其所。
《意见》提出,海南不仅要在保障房建设的数量上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解决本地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还必须在政策体系的构建上确保这些保障房能分配和管理到位,即“建立和完善分层次、多渠道、成系统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据悉,自2008年以来,全省下大力气抓好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从2010年起将保障性住房建设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头号民生工程。到2010年底,全省预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含各类棚户区改造)18.95万套,完成投资122.81亿元,建成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8.7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9万户,解决8.67万户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2005年底的24.18平方米上升为2010年的30平方米,已超过测评小康水平标准的人均住宅面积27平方米,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意见》和三个管理办法,加上去年发布的《海南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实施办法》和《海南省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管理暂行办法》,形成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法规政策体系。这一法规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对解决本岛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促进社会稳定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同时,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从此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能更好地规范我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能更好地指导各地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慧鑫】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