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楼市调控不能放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财经中心

关键时刻楼市调控不能放松

2010年09月16日 09:50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楼市全线回暖的消息,给“楼市调控”再添热门话题。有数据显示,30个城市中就有26个城市成交面积环比上涨,其中的11个城市涨幅超过50%,一连串的数字暗示着尚未“调低”的房市房价又悄悄“低调”走上前台,楼市回暖的消息弥散并折磨着很多人的神经。

  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调整房地产市场的“国十条”,是房地产宏观调控以来被大家认为最好的一条政策,也是最严厉的一个政策。目前虽然央行还没有调整基准利率,但购房优惠利率退出已经成为现实,从8月初对第二套房认定标准确定为认房又认贷开始,银行信贷又开始了一次全面收紧。在办理售房贷款业务时,目前首套置业普遍执行8.5折利率,第二套房更是严格执行首付5成、利率1.1至1.2倍的政策,而三套房贷大部分都已经暂停贷款。与此同时,严禁银行不得对囤地、炒地、捂盘惜售的房企发放新增贷款。连番重拳出击,政府希冀从政策和资金层面遏制房价过快的上涨。那么,新政执行后的房市到底如何?来自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统计数据,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3%,这是房价连续第二个月环比持平。截至目前,中国城市房价已连续15个月同比上涨。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调控楼市和经济增长之间难免会有一些冲突。保增长还是保民生,政府面对着现实的考量。业内人士指出,对于一些主要以土地出让和楼市财政为主的市县,即使不考虑开发商的利益,自身生存也是难以跨越的难题。

  现实经济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政府将如何作取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回答让民众忧虑的心寻到了方向。日前,温总理在出席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时表示,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温总理强调,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稳定房价和提供住房保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同时温总理提出,“我们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土地、财税、金融政策,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引导市场增加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供给结构,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此番发言不仅明确了保民生国计根本方针不会变,并指引了一条应对楼市的策略方向。

  多数专家学者认为,目前来看,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不仅不能放松,反而需要加码,尤其是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在政策上不能留丝毫空隙。银行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投资贷款应继续保持收紧。记者看到刚刚披露的上市公司中报显示,上半年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负债近8000亿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负的837.56亿元,去年同期则为418.06亿元。当资金链紧张,房地产开发企业会降低出手土地的激情,变现要求增高也会迫使囤积的土地和楼盘估价而出。切实做好银行对二、三套房贷的管理规定以及杜绝变相房贷现象,这将从源头上控制楼市资本泡沫,让炒房遁形,使房子归于“住房”属性。作为金融、财税监管,也有专家提出,国家政策在必要的时候是可以实施“差异化加息”,即只提高贷款利率,不改变存款利率。同时,变革税收政策和土地政策,增加遏制投资性的增值税、房产税、豪宅税等,增加高额炒房成本作为调控手段。

  事实上,以“国十条”为代表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不仅仅体现为单一调控房价,还要求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盘活二手房市场、规范租房市场等,通过增加供应、缓和供需、抑制投机、去除泡沫,使房价逐渐回到合理水平。“国十条”实际重点更在于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重视程度,更体现民生性。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地的保障房建设速度虽然都在加快,但距离各地年初所承诺的目标仍有差距,保障房的规模仍无法对商品房市场发挥平衡及分流的作用。政府应加强监督,力促各地抓紧落实政策,对一些逆流而上的城市,应当进行必要的曝光和问责。

  从宏观环境看,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回升向好势头。这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进一步出台奠定了有利条件。下一阶段,政策的调整和补充不仅要考虑短期市场形势,更应着重于住房制度的深化改革。政府应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把保障性住房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好,使民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从而令本轮房地产调控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宗旨得以坚持、不动摇,才能达到调控的预期效果。 作者: 韩雪萌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