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降价楼盘引来投资客 拼购成楼市投资新形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北京降价楼盘引来投资客 拼购成楼市投资新形式

2010年09月09日 10:4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散客瞄上降价项目 合作解决资金难题———

  由于受到楼市调控政策的限制,在银行贷款方面受到掣肘的投资客一度隐退市场,在楼市博弈期间也鲜有出手。但是,随着楼市传统销售旺季的到来,不少资金相对灵活的小型投资客看准市场中不少项目的大幅度降价,以“拼购”的方式再次进入楼市。

  ●降价楼盘引来投资客

  近期北京不少高幅度降价、隐性打折的楼盘,再次出现了投资客的身影。

  投资客陈先生就是此轮“降价投资”中的一员,因为看好降价楼盘未来升值的预期,以及北京楼市整体坚挺的升值空间,所以在自己看中的楼盘降价信息一出的时候,就选择了出手投资。“这个楼盘原本的价格已经到了20000元/平方米以上,但是受到政策影响,一直没有再开盘。现在预计开盘的售价在18000元/平方米左右,全款还有折扣。我认为既然此前它已经能达到20000元/平方米以上的均价,就肯定有涨回去甚至超过这个价格的潜力和预期。”陈先生准备出手的项目位于通州,而根据历史数据和销售人员提供的信息,陈先生掌握的价格信息与走势基本属实。而正因其低于前期价格的再次入市,该项目已经被不少投资客“盯”上。

  此轮降价预期中除低于前期价格的老项目后期,同样吸引投资客的还有入市价格明显低于周边的一些新盘。位于朝阳一楼盘就因大幅度低于周边新房的价格,而获得了投资客的青睐。有接受采访的投资客表示,其周边项目的价格就是该项目的“价值标杆”。“虽然以低于周边项目的价格开盘,但是并不代表其价值会永远维持在这个低位。”投资客乐观地表示。

  不少降价项目的销售人员承认降价信息发出后,楼盘受到投资客的关注。“在不降价的时候不会有这么高比例的投资客前来咨询,而投资客看房和出手会比自住型的更果断,目标性更强。”销售人员表示。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由于目前广泛的降价预期,使得投资客开始再次蠢蠢欲动。小型投资客在解决资金问题后,并不过多关注楼市政策走向,因此更容易决定出手。

  ●“拼购”成投资新形式

  此轮投资客看好的“降价投资”中,与以往的形式略有不同,此次对降价反应迅速的投资客,多以“散客”为主。因为受到政策局限,不少投资客借鉴时下流行的“团购”方式,合资“拼购”低价项目,也成为目前市场上的新现象。

  在大兴某低价开盘的项目售楼处,投资人李先生表示,因为与几个朋友都认为该区域内不少楼盘低价开盘,但长远而言该区域有很大升值的空间,因此决意投资。“大家一起凑钱投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李先生介绍道,“因为名下都有房产,几乎不能拿到银行的优惠利率,甚至连申请贷款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决定凑钱投资。”

  而大多数小型投资客也不约而同地采取了此种方式进行投资。为了规避贷款政策、解决资金问题的“拼购”投资人,一方面通过“合资”解决了资金方面的困难,同时规避了银行的种种贷款限制,以及非优惠利率条件下,利息对于投资收益空间的挤压。另一方面,虽然多人合资减少了个人投资收益,但是同样减少了个人投资风险。

  ●自住型购房人仍应谨慎入市

  “虽然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初衷是着力抑制投资型购房,但是单从我们销售的角度,并不能因为筛选购房人的目的而限制购房。”朝阳某项目销售经理表示,在肯定目前该项目备受投资人关注的同时,也认为虽然销售人员对购房人的目的有一定程度的辨识能力,但是从销售环节来说,并没有权力限制不同目的的购房人购房。

  但同时我们发现,此类受投资客关注的项目销售人员口径一致,不肯对自住型购房人坦言项目内房源被投资型购房人购买。“不少自住型购房人很关注项目内的业主结构,认为如果过多被投资型购房人购买,那么将来的居住环境肯定受到影响。比如实际住户数量过少等问题。”该项目销售经理介绍。

  业内人士也指出,针对同一楼盘,自住型购房人与投资型购房人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出手与否,相互之间并没有过多参考价值。此次降价趋势中投资客的再次出现,并不是楼市整体趋势的风向标,对于出手时机、选择的项目等,并不值得自主型购房人完全用以参考。而对于自住型购房人,仍应对照个人条件与需求,慎重入市。(杨明晓)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