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炒房客7天赚10万“合同炒家”重出江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上海一炒房客7天赚10万“合同炒家”重出江湖

2010年09月07日 09:02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楼市火热时期,有这样一群炒家,他们在签订购房合同后,仅通过合同更名卖给下家,赚取差价。这类人被称为“合同炒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昨日(9月6日)调查上海多个从5月~8月份热销的楼盘后发现,虽然一些热销楼盘明后年才交房,但“二手房”已经被挂在了中介网站。上述中介公开声称,有办法帮助购买者直接在合同上更名,而不支付任何税费。

  此外,记者从一些开发商处了解到,一些人可以通过内部关系从未开盘的楼盘中,以低价购买楼盘的房源。所谓的内部关系是由公司内部员工组成的“炒房团”,因为他们比购房者更早接近项目,所以有机会买到更低廉的房源,随后立即通过楼盘周围中介出售,获取较多的利润。这种情况似乎表明,在楼市火爆时期才会出现的“合同炒家”又回来了。

  另外,易居中国、中原地产等机构的分析师表示,目前整个上海楼市的投资客所占的比例已占到整个市场的10%。其中,有的投资客在短短七天内“一买一卖”赚了10万元。

  热销楼盘“变身”二手房?

  “强抢开发商60万。”这是上海松江一家房地产中介公司替附近楼盘绿地蔷薇九里二手房给出的广告词。令人惊讶的是上述二手房还是没有交房的一手期房。对此,上述二手房广告的解释是,购房者购买后,只要在合同上直接更名即可完成交易,不用支付任何税费。

  同样,8月份登上上海楼市热销楼盘排行前十名的另一楼盘——新浦江城也有可以通过直接更名交易的二手房房源。上述房源登记在上海二手房网站安居客上的江正地产浦江华侨城店。该店的经纪人称,预订了上述二手房房源的购房者,因为看中了其他房源,所以想把上述房源通过中介卖掉,转让“订单”的费用也就一两万元。

  除上述可直接变更订金合同姓名的一手楼盘的“二手房”外,还有一些中介声称,可以直接通过他们的内部关系,以更低的价格从内部工作人员手中买到低价的房源。

  新江湾的一个楼盘泰宝华庭的复式房被当地中介以285万元挂牌出售。上述中介称,他们与上述楼盘开发商有良好的关系,因此能够低价购买房源。如果到该楼盘现场购买,可能无法以如此低的价格买到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购房者名义来到该楼盘,询问了上述房源的价格,得到的回答是“292万元”。当记者表示,周边有中介称上述房源通过中介可以以285万元买到时,销售人员称“不清楚”。

  对此,中原地产杨浦区区域总监来舒凡表示,上述情况可能仅是中介的噱头。

  7天赚到10万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的投资客所占比例并不低。此前,新江湾地区九龙仓玺园的销售经理曾向记者表示,7、8月份该地区周边某一楼盘的代理公司销售人员,因代理的项目价格便宜,就私自把整个楼盘的数百套房源全部自买自卖。不久,该人员又找附近中介将上述房源迅速转让,一进一出每平方米就赚了5000多元。

  同时,记者上周前往上海北区某一楼盘看房,意外发现上述楼盘云集着开发商集团的其他分公司的看房团。当场就有上述开发商的内部人士连购两套房源。对次,中国房地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表示,这些都是内部炒房团的操作手法,先由内部员工以较低的价格购入,再通过中介转让,短期获取更多利润。由于上述内部员工能够第一时间接触到房源,因此有机会低价格购买。

  上海中原地产研究咨询部总监宋会雍表示,他们从二手房市场了解到,目前大概有10%的投资者入市。其中一个案例是,今年8月10日~17日他们跟踪到的一个投资者,以200万元买入一套房源,7天后以210万卖出,超短线投资赚到了10万元的收益。

  经历了一轮疾风暴雨式的调控之后,近期的楼市出现明显的成交回暖迹象。在上海,超短线炒家重出江湖;在深圳,8月成交面积环比上涨八成;在杭州、广州等城市,也都出现了成交量放大的现象。这些现象,是压抑了一段时间的刚需集中释放,还是开发商采取各种促销手段集中推盘所导致?具体个案的原因或有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成交量持续回暖,那么,众多购房者期待的房价下跌或许就很难实现。这样的话,又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调控?(记者 杨羚强)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