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沪上建筑业恰逢其时“走出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后世博”:沪上建筑业恰逢其时“走出去”

2010年08月16日 09:29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走进长三角、走向全国,在上海建筑业,新一轮“走出去”恰逢其时!业内专家指出,这一轮“后世博”的“走出去”,其意义更深远。在举世瞩目的世博场馆建设中,上海本土建筑企业与全国的优秀建筑企业一道,运用现代高科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在参观世博场馆后,有兄弟省市表示,“想搬一座临时展馆回去”。搬也许困难,但“后世博”上海的建筑企业可以派出一流队伍,带上一流技术,参与各地城市建设,共享世博科技成果,让建筑业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对上海建筑企业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记者日前采访了上海建工机施公司。早在世博之前,该公司就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开始把眼光转向外省市标志性工程,并且为“后世博”超前布局和精心谋划。

  长三角建筑市场机会多多

  8月13日上午,在杭州地铁1号线红普路站21号盾构工程施工现场,气温超过40℃,机施二分公司项目经理裘水根正在给职工发矿泉水,见到记者兴奋地说:“杭州‘德胜门快速路西延伸1标’工程,下周一就要开标,我们积极争取中标,这是一个1.3亿元标的的大工程啊!”

  据了解,机施公司是上海建工集团旗下一员虎将,“十一五”以来,该公司产值每年平均增长30%。依靠集团优势,机施公司承揽了大量世博工程,世博园永久性场馆中大部分桩基工程、80%以上的钢结构工程以及阳光谷、膜结构都是由机施公司承担的。但机施公司的领导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志在长远。

  早在1年多前,机施公司就关注 “后世博”,对市场预测分析,对任务来源、渠道进行梳理,进而走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两着棋”:一是加快拓展长三角市场,并关注珠三角和环渤海两大区域市场;二是拓展业务触角,从原来专业分包,向钢结构主承包、轨道交通总承包、地下空间总承包拓展。上海建工机施公司董事长卢定说:“‘后世博’市场需求会有变化,但区域性工程项目不会减少;‘后世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经过世博洗礼,对上海建筑企业,特别像机施公司这样科技实力雄厚,品牌优势凸显的企业,“后世博效应”将会得到释放,在国内外市场上将更具竞争力。

  从机施公司今年上半年项目签约来看,“后世博”的“走出去”战略是成功的:中标工程中,仅长三角地区就达到7.4个亿,占全部中标项目30%以上。如: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9标工程3.55亿元,无锡地铁1号线13标2.39亿元。而2009年已经在施工的项目有:杭州地铁、南京地铁、无锡地铁、江苏江都造船基地、广州新电视塔,淮南电厂等。

  机施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吕长生直言,机施公司“后世博”战略,是建立在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各地“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研究,以及对建筑市场走势的分析基础上。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全国有33个城市正规划建设地铁,已有28个城市获得批复。2010至2015年规划投资额将达11568亿元。合肥轨道1号线即将上马,总投资134亿元;上周二,南京地铁又推出6条新线进行控地招标;无锡近日传出信息,地铁三号线正在规划,有望与苏州地铁互通;杭州、宁波等城市都在继续加快轨交建设。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机施公司凭借实力,争取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卢定董事长自信地说。

  技术、品牌、管理一个不能少

  有专家指出,参观世博馆拓宽了人们眼界,“后世博”对建筑业有了更高期望,技术、品牌、管理,一个都不能少。

  机施公司调结构比较早,效果也比较明显,近年参加了长三角及国内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如:江苏第一高楼紫峰大厦、广州新电视塔、苏州东方之门,以及长三角多个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仅留下了机施人闪光的智慧,,更留下了好口碑。

  杭州地铁1号线红普路站至建华路站双向区间隧道等三个区间,总长度2489米,由机施公司承建。去年4月,施工中碰到特大难题:直径6.34米的盾构机要三次穿越杭州城区两根污水总管,稍有偏差后果不堪设想。

  据裘水根经理说,机施公司近20年来参与了近100公里轨交建设,从未遇到如此棘手难题。公司派出一流专家,设计出让国内外同行都叹服的施工方案。

  在三次盾构穿越过程中,施工人员采用制作止水防砂装置、提高地面沉降监测频率等创新技术,确保了污管绝对安全,在我国地铁建造史上又留下精彩一笔。

  上海机施人“走出去”,充分展示了一流技术、一流管理,扩大了品牌效应。由此带来连绵不断的项目。

  广州新电视塔是上海机施人又一杰作。据总工程师吴欣之介绍,两年多来,攻克了多项世界级技术难题。凭借安全文明的施工管理,高效的建设速度,优质的施工质量,完成了4.9万吨钢结构吊装。

  由于施工质量优异,工期节点提前,得到业主信赖。接着,业主又与机施公司签订了454米塔顶观光设施工程总承包合同。这是机施公司继承建北京大飞轮项目后又一个涉足大型游艺设施的项目。

  “做一个工程,树一座‘丰碑’,拓一片市场”,上海机施人的这份执著精神,为企业赢得了声誉,也赢得了市场。

  时下,很多企业都在考虑“后世博”如何拓展市场。机施人以“树丰碑”的精神来做工程,这很有启发意义!

  底气:别人做不了的,我们做

  “我们承建的外地项目,一般都是当地重点工程、标志性建筑。‘高、大、难、重、深’的项目,别人做不了,我们来做。”机施二分公司党总支书记唐建忠自豪地说。

  说这话是要有底气的,这个底气来自企业雄厚的科技、先进的装备。

  前两年施工任务饱满的时候,机施人已经把眼光瞄向“后世博”建筑市场,为企业的结构调整做好准备。在设备购置、科研经费上不惜投入巨资。据了解,机施公司重大设备拥有量在同行业中是领先的,价值6亿多元。去年,公司斥巨资,引进利勃海尔HS885HD成槽机,这套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成槽深度最深、配置最高的地下连续墙液压抓斗设备。

  机施公司以科技创新促企业发展,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1亿元。

  一条40多米长地下人行通道,工程造价才500多万元,可研制一台矩形隧道掘进机,却要1500万元,机施公司舍得花这个钱。在对市场和政策研究后判断,地下通道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公司组织20多名科技人员进行设备研发。当首台拥有两项国家专利的矩形掘进机投入施工时,奇迹出现了,以前需五个月挖掘的任务,如今只需一个月,更大好处是道路不需“开膛破肚”,管线不必重新铺设。

  因为这项新设备的开发,在此后的人行通道工程竞标中,机施公司屡屡折桂,已获得近5000万元业务量。

  年轻的高级工程师陈晓明对企业创新发明成果如数家珍:建筑施工机器人、预制地下墙体施工技术、大跨度张弦式回转龙门吊、圆柱杆件三维测量装置……

  近年来,上海建工机施公司致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术型、智能型职工队伍。公司先后命名建立了能工巧匠陈晓明钢结构工作室、王斌隧道测量工作室、陈月鸣电气维修工作室等。这些工作室聚集有专长的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和发明活动。目前,公司拥有 105名能工巧匠,占一线职工20%,获得国家专利25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6项。

  本报记者 张根生 通讯员黄晨光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