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钱荒乍现 信托近六成流入地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房企钱荒乍现 信托近六成流入地产

2010年08月11日 10:1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银行收紧信贷之后,近日的数据显示,7月份超过六成信托投向房地产,而8月头一周发行的信托产品亦有近六成投向地产业务,这些业务携带着近百亿的资金。虽然这些资金对于地产行业来说是杯水车薪,专家认为,信托流入房地产一方面显示了地产企业“很差钱”,另一方面造成了信托公司和信托业务的风险升高,值得市场重视。

  信托资金流向房产项目

  自从国家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措施出台后,银行房地产开发信贷已经做得很少,很多房地产项目是一贷难求。然而,银行信贷途径走不通后,不少房地产项目转而把目光投向了信托。虽然银监会已经叫停了银信合作投资于房地产市场的理财产品,但是信托公司独立发行的信托产品并没有受到限制。

  据财汇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在8月第一周累计发行的18只信托产品中,投资于房地产市场的信托产品共有5只,预计发行规模累计高达17.35亿元,占当前所有产品总额的59%。

  这个趋势早在前期已经明显地表现出来。据用益信托统计显示,截至上半年,信托投向房地产的资金占比达到48.8%,累计高达600多亿。7月份发行的110只信托产品中,房地产产品累计40个,发行规模44.95亿元,占当月发行总规模的64%。而八月份,这个势头继续冲高。

  而诺亚财富的统计数据也基本相同,截至第二季度末,信托资金投向基础产业、工商企业和房地产合计占到近70%的份额。第二季度信托资金新增5673.9亿元,投向房地产的资金新增802.34亿元。从增幅上看,投向房地产的资金增幅为34.1%,远大于基础产业19.8%的增幅。

  房地产企业“很差钱”

  用益信托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李旸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目前找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企业的确非常多,以至于很多信托公司目前手上都有非常多的项目可以选择。“以前很多信托投资于房地产的项目一般的规模都只有几个亿或者几千万,而现在信托投资的一般是非常大的、资质好的项目,因为选择的余地比较多,单笔融资规模很多都达到十几个亿,最少也有5亿,中小房地产公司基本比较难拿到资金。”

  李旸表示,事实上,信托融资的成本要大大地比银行贷款高,但是目前还是那么多房地产企业扎堆信托,说明其资金紧缺情况比较严重。诺亚财富管理中心高级研究员李要深也认为,这一趋势显示出房地产企业确实很缺钱,信托渠道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解决资金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而目前房地产企业“很差钱”,因此融资利率较高,房地产信托产品的收益率也相应比较高。“双赢”的局面促使房地产信托产品强劲发展。通过信托产品分享房地产行业发展,对投资者来说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但是李旸分析表示,这些信托资金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说只是“杯水车薪”,由于信托对项目的回报要求条件比较苛刻,通过信托途径只能解决部分条件好的大企业的融资需求。

  信托公司风险升高

  不过李要深认为,信托公司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存在一定的风险。他表示,从政策面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房地产信托业务在下半年有可能面临调控。不过,李旸认为,信托公司也会详细地对这些项目进行风险控制,而由于信托公司投资的途径不单是贷款,还有股权投资、权益等多种途径,拥有一定的控制权和话语权,可以进行财务监督。因此对风险的控制会比银行贷款要灵活些。

  业内还有消息指出,本月《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可能推出。有分析人士担心,监管层有可能通过对信托公司净资本的管理,来对流向房地产领域的信托资金进行控制。“对于信托公司来说,如果业务过度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一旦政策有所收紧或限制,对业务开展会有比较大的影响。”李要深表示。

  不过,李旸分析认为,由于房地产项目收益对于信托公司来讲是比较高的,净资产管理办法会使得信托公司调整业务结构,把收益低的部分业务压缩,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银信合作部分。“银信合作产品的市场仍存在短期重启的可能性。因此,信托公司不能因为银信合作业务的阶段性停摆,完全放弃对相关渠道和投资者关系的维护。”不过,李旸认为,对于未来的银信合作理财市场而言,完全叫停银信合作产品不太可能。记者黄倩蔚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