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楼市7月成交触底反弹 多次置业者开始入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一线楼市7月成交触底反弹 多次置业者开始入市

2010年08月02日 10:3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政三月后,京津沪穗深等全国主要楼市成交“触底回升”。主要城市成交量的回升是积压的刚性需求筹码开始入市,对未来楼价有一定的支撑。不过,此前市场僵局能否因此被打破,还需要对下一步政策走向和供应量进行观察。

  7月19日~25日部分城市新房成交情况

  北京:新房成交套数环比上涨72.6%,成交面积环比增长50.3%。

  上海:成交套数和成交面积环比分别增长22%和24%。

  广州:成交4278套,环比增加7.76%。

  数据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阳光家缘

  阳光家缘数据显示,7月份广州新房市场量升价跌,成交环比上升了8%,而房价降7.06%。

  一二手房成交量齐升

  根据网易地产对阳光家缘网签数据的监测,7月份成交量连续两周环比上涨,其中在7月19日~25日期间,网签995套,环比增加19.74%。而7月份,广州新房成交4278套,环比6月份增加了7.76%,成交面积46.33万平方米,环比上升5.82%。这是在连续三个月出现下跌后,广州一手住宅成交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7月份广州十区二县一手住宅网签均价为10288元/平方米,与6月环比下降了7.06%,略高于今年2月份10252元/平方米的均价。

  在二手房方面,市场交易也开始复苏。7月上半月经满堂红地产促成的业务交易量比6月同期增加33%。

  合富置业市场分析师龙斌表示,近来成交有一定幅度上升,主要是刚性购房者经过2~3个月观望之后,部分人群入市了。满堂红专家沈锐培也认为,楼市成交回升,主要是部分刚性需求的释放,“毕竟观望了几个月,而且目前物业价格相对之前要低点。”

  “4月楼市新政出台后,投资和刚需同时出现萎缩,三个月后,全国楼价似乎并没有出现一处实质下调,部分比较着急的刚需买家开始被迫入市,刺激了成交量的回升。”地产经济学家邓浩志对记者分析认为。

  中原地产对京津沪穗深五大城市的监测显示,近期各地二手房挂牌量已从新政后的最高位逐步回落。7月19日~25日期间,上述五大主要城市挂牌价格下跌幅度亦开始减缓。如北京二手房挂牌价5月环比下降2.6%,6月降1.9%,而最近一周降幅仅为1.5%;广州二手房挂牌价同期降幅分别为1.8%、1.3%和0.3%。

  多次置业者开始入市

  房地产营销策划专家谢逸枫表示,“在一手房政策调控难降高房价的情况下,除了自住需求以及投资性需求外,一直按兵不动的多次置业者也开始积极入市。”

  中原集团研究中心经理瞿安新认为,此前资金压力较大的业主多数已基本套现,现在市场上主要为资金压力较小的业主,他们不急于抛售,价格降幅较小,加上目前舆论偏向利好,议价空间收窄。广东工业大学教授申格联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式有所好转,炒蒜和绿豆的游资又瞄准房地产市场。

  后市前瞻

  楼市能否打破

  僵局要看供应

  全国主要楼市成交回升似乎给低迷的市场带来活力,但到底能否打破此前楼市僵局成为不少人士关心的话题。

  合富辉煌集团首席市场分析师黎文江认为,下半年楼市将打破僵持,朝价跌量升的趋势移动,而且交易量大幅的回升将发生在“金九银十”。申格联则表示,“金九银十”的成交旺季已出现苗头。在他看来,一是开发商降价促销的需要;二是亚运城巨大的推货量从战略来讲是“开门红”的预期需要。另外,当前的个人信贷政策也缓解了消费者的资金瓶颈。“不过,要打破僵局还言之尚早。”

  邓浩志则表示,现在市场仍在十字路口徘徊。怎么走取决于政策的实际执行力度。“新政如不能彻底执行,刚性需求的消费者肯定扛不过开发商,只能被迫入场,楼市或出现价稳量增的局面。”就广州而言,主要看供应,“此外,广州下半年推地压力空前,需要用五个月的时间完成近80%的卖地计划。如果频繁流拍或底价成交,市场预期将会有一定改变,楼价可能有一定下调机会。”

  但谢逸枫就指出,现在成交量虽然出现一定幅度的回升,未来趋势不宜过于乐观。连续的政策重拳开始击溃楼市投资客的神经,虽然投资客群体不小,但真正能实现卷土重来的范围不会很大。(记者 张忠安)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