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价格由5月的环比上涨0.2%转为环比下降0.1%,是近15个月来全国房价环比增幅首次由涨转降。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对此表示,通过各地方城市的努力,调控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不过在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看来,当前的调控,他认为更多的只是临时性控制。中国的“房地产病”根治之道在于产业转型。
本轮调控更多只是暂时控制
今年以来尤其是4月中旬“新国十条”出台后,各项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可谓狂风骤雨,力度空前。不过综合来看,房价并没有出现实质性下跌。郑永年表示,从经济结构来说,房地产涉及到那么多行业,一旦出现问题,那与之相关的所有行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财政的影响更大。在地方层面,来自土地和房地产的收入,已经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房地产一旦出现问题,地方财政也马上就显危机。
南方日报:对于中央政府的本轮房地产调控,您觉得是否对症下药?有一种观点认为,本轮调控不仅仅是调楼市,而是源于产业调整的大布局,您又怎么看?
郑永年:从某种角度来看,房地产早就牢牢绑架了整个中国经济,也绑架了为中国经济增长负责的中央政府。有关部门不是不知道房地产这样下去会走向何方,但因为房地产的影响实在是太大,面对问题难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心恋战。
仅从这一系列的调控来看,很明显,各方面为了调控房地产而出台的一些举措。但与其说是要促进房地产的转型,倒不如说是为了暂时的控制。从监管层表态来看,他们关心的是房价出现暴涨,但始终没有放弃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只是金融危机后,房地产反而越做越大,为了控制泡沫,遂出台政策进行控制。各种相关利益集团显然也都不想看到房地产的转型,所谓的调控也只是为了应付中央的政策。
更为严重的是,房地产既然成为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制约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因为其高额利润率,地方政府、银行和其他各种经济角色把大量的资源投入于房地产,在制造房地产泡沫的同时,也大大限制了其他方面的投入。中国尽管也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巨大任务和挑战,但无论是产业界还是政府,这些年的关键词则是“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房地产也已经成为了中国产业升级的一大阻力。
客观来讲,中国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在整个产业调整的大布局下,促进房地产业的转型的重要性。但在执行层面和政策层面上,这些理念还没得到落实。即便出现了一些转型,也只是一些苗头,或者说是房地产作为经济产品本身的转型,而不是从一种经济产品转向社会产品。真正的转型应该是,房地产业不再成为一个支柱产业。
“房地产税非常重要”
“房地产在中国就像金融业在美国,太大而不容倒闭。”郑永年认为,就是美国的金融业也总有垮掉的一天。他称,房地产本来是一种社会产品,需要社会的大多数来购买和消费。但中国的房地产显然已经远离经济学意义上的“供求平衡”,一方面是商品房的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人购不起房。隐含着巨大的泡沫成分,当房地产成为了少部分人的炒作物时,其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
南方日报:在各种利益集团面前,中央政府的权威显得式微。您也认为当前的措施,更多的也只是控制泡沫。究竟如何才能根治中国的“房地产病”呢?
郑永年: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房地产病”是“癌症”,只要达成共识,中国没有办不成的事。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决心,首先应该明确指导思想:房地产应该是社会产品,是社会的支柱而非经济的支柱。
首先,我们在指责地方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对调控应对不积极时,其实地方政府也有它的难处。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大部分财政被集中到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加大,为了赚钱而依靠房地产业,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推进中央与地方的财税体制改革很有必要,并为地方政府开辟税源。
其次,由于房地产业是一个短平快的盈利模式,因此大量国有、私有和外来的投资都纷纷涌入楼市。如何防止这么多的资本冲击房地产,一是要限制对房地产的投资,二是要开放其他地投资领域。
第三,关于房地产税要不要征。我认为房地产税非常重要。或者可以考虑一二套不征、三套房征重税;或者可以以家庭为单位,限制家庭房产不可以超过两套,等等。
这些方面的改革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或已纳入考量,但仍缺乏跟进、配套细则去执行。记者卢轶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