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约翰·波特曼几经波折,上个月得知他要访华的消息,便约了他的专访,在经历了几个回合的努力之后,约翰·波特曼的顾问团队终于答应了给《国际金融报》记者15分钟的中国独家采访。然而就在采访日的前一天,记者再次被告知由于约翰·波特曼年事已高,恐不能接受专访,将由他的儿子、也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小波特曼代为接受访问。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就在采访间歇,老波特曼突然到来,并饶有兴致地在记者对面坐了下来。
与中国的渊源
国人对于约翰·波特曼本人也许知之甚少,但是谈及上海地标性建筑——上海商城(波特曼酒店)却无人不晓。是的,约翰·波特曼,波特曼控股公司的创始人,早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际,作为第一批接受邓小平之邀的美国建筑师中的一员,第一次来到中国。之后,波特曼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建筑公司之一,不断地改变着中国城市的天际线。今年5月,波特曼的3个项目——上海商城、上海明天广场和北京银泰中心被中国建筑学会评为近50年最富创意的设计。
这位以开创了混合用途的都市建筑群、改变了全世界城市天际线而著称的建筑兼设计大师对他的家乡美国亚特兰大的影响也许是最大的。跨越14个街区的桃树中心综合建筑群证明了他对城市商业区的贡献。桃树中心始建于1960年,该中心现在被称为美国商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坐落于由人行天桥连接的综合建筑群中的独体批发商场。
普利策奖得主保罗·戈德柏格在《纽约时报》中写道:“他(波特曼)是他那个时代惟一不仅创造了一系列辉煌建筑,还创造了一种新都市风格的建筑师。他的重要之处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他设计了一些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商业项目,而在于作为建筑师及开发商,波特曼可能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能将自己所设想的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建筑师。”
“21世纪属于中国”
“有趣、富有勃勃生机。”当被问及对上海城市建筑的印象时,小波特曼这样答道。而当约翰·波特曼落座后,小波特曼赶紧将话题转给了父亲,他说,父亲关注了中国30年来的发展变化,有更多的感触。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上海是一个灰色的自行车城,几乎没有酒店。而眼下的上海乃至中国,拥有无限生机、力量、抱负、智慧和信心,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约翰·波特曼坦言。
“在我回顾上海项目的时候,我感觉很骄傲的是,我为上海的招商引资工作作出了贡献。不管对欧洲还是美国企业来说,最早要派一个队伍来试水。上海商城是我们在1980年建设的第一个项目,本来想1985年竣工,后来有所拖延,到1990年才竣工。其间,外国企业纷纷前来扎根。”约翰·波特曼侃侃而谈道,“创造提高生活质量的空间是建筑师贡献给社会的最好礼物。”
他所创造的“城中城”概念,就是“良好的环境”具体案例。所谓“城中城”即酒店、剧院、商场、餐馆为一体的小型社区。上海商城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样板。这样的建筑从人的舒适度和愉悦感出发,将人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省略了能源、交通方面的限制,以“步行城市”的形态,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享受。因此,哪怕是频繁出现的天井、观光直梯和旋转餐厅等貌似时尚的元素,其本质依然是人与环境的融合。
对于如今无限增高的城市天际线,约翰·波特曼称,无论何时,建筑设计师心中应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关怀,不管是小孩子,还是当他们长大后,或者到了我这样的年纪,他们所有的需求都能非常简单、非常方便地得到满足。从而能够建设一个真正步行式的城市,而不是车轮子上的城市。
“我非常荣幸能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我的作品。”约翰·波特曼表示,“我对中国满怀崇敬和感激之情,上海对我具有特殊的意义。我真心希望上海观众能喜欢这个展览。”
今年是波特曼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30周年,为庆祝这一重要的历史里程碑,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于7月20日至9月19日迎来“约翰·波特曼:艺术与建筑”展览。该展览继2009年在亚特兰大高等艺术博物馆进行首展后,选择上海作为其海外巡展的第一站。
本次活动的展品包括约翰·波特曼的建筑项目,以及他创作的包括家具、画作和雕塑在内的独家收藏,其中大部分作品此前未曾公开展出过。本报记者 谢静 发自上海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