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37分报道,在2009年曾经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地王”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全国各地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抢地狂潮。而如今,“地王”再度成为了房地产业的焦点,只不过这次,在“地王”后面多了几个字——被回收。
在浙江省温州市,一家名为恒达集团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以10亿多元的价格拍得温州茶山一处地块,却没在规定的半年时间内缴清地价款。为此,温州市国土资源局向恒达集团下发“收地令”。温州市国土资源局用地处处长朱剑云表示,将取消恒达集团土地开发权,并没收2200万元保证金,而这个地块将重新组织挂牌出让:
朱剑云:本来我们须知的时候就约定了,没有按照须知约定时间缴纳地价款,那么这个中标权就废止了,注销中标权,取消开发权。其实也不发通知其实也是取消了,发个通知是温馨提示,你不交过来就是违约。
温州地王的被回收并不是个案。在江苏南京,因为拖欠了4.26亿元的土地价款,栖霞区仙林湖板块“地王”南京荣盛置业有限公司也被国土部门解除合同,并没收1亿多元的定金。有业内人士猜测,该公司资金链紧张,不得不放弃这一地块。
但是,公司总经理孙天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种说法很不以为然。他说,公司刚花了16亿多元拿下了河北唐山的5幅地块。当时高价拿地是看中了仙林湖板块的发展和地铁二号线的利好,但目前这一地块的发展一直没有展现生机,因此他们决定主动退出,虽然说损失了1个多亿元保证金,但还是挺值得的:
孙天云:应该说我们在2008年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了。也计算了我们的资本的利用效率,如果我们拿同样的资金在其它地方进行土地购置开发的话,所赚取的利润应该超过、远远大于违约所要损失的资金。
不管是主动退出,还是被动收回。这些曾经疯狂的“地王”,似乎正在不情愿演绎着同一首歌。频频出现的回收“地王”现象,是地方政府对土地市场动真格,或者仅仅是杀鸡儆猴?又或者是开发商看淡市场前景的主动放弃呢?
经济观察员马光远昨晚在接受新闻纵横采访时分析说,开放商放弃“地王”的原因可谓是多种多样,不能以此简单判断,开发商囤地获利的时代,已经终结:
马光远:拍卖过程中(开发商)很多情况并不了解,有的时候是个失误,像大龙地产,它本来是一个托,它就是把这个地价炒上去,但是自己没想到,最后落得自己手里面了。按照它的实力它根本拿不上,目前房地产关键的问题还不在这一块,目前应该来讲整个土地市场是比较冷淡的,交易也不旺盛,我们就凭这个判断一个市场走向的话也不太合适。
马光远认为:长久以来,由于政策监控不严,地方政府对于囤地行为处罚不力,众多地产公司以拿“地王”为荣,并试图通过地王,来推动自身土地储备增值,这种投机行为到是应当终结。
马光远表示,近期地王回收的事件都是发生在一线城市,原因就在于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是泡沫最集中的地区,有敲山震虎的作用。接下来政府部门还应该有更严厉的监管和惩罚措施:
马光远:因为目前土地违法情况非常严重,去年公开的19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说法,地方上公开的很多要督办的一些案件到现在也没有说法。所以我不认为土地市场仅仅收回几个地王,就意味着它整个执法力度加强了,我认为这个力度还远远不够。
因为房地产市场一个很大的乱象就是土地市场非常乱,炒地的、土地闲置的比比皆是,不仅仅是地王,普通的土地,小块土地也有这样那样的情况,所以我认为应该有惩罚性的机制,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让它不敢去过度的炒,不敢去疯狂的炒。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