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量跌之后 房价“水分”仍难挤——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楼市量跌之后 房价“水分”仍难挤

2010年07月12日 09:50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房地产对宏观经济的拉动,有目共睹。然而,房价过快上涨不仅影响民生,而且房地产强大的吸金能力将削弱实体经济发展的动力。基于此,以1月10日“国十一条”出台为标志,决策层启动了新一轮房地产调控,而随后4月17日出台的新“国十条”则标志着此轮调控进入“深入期”。

  近年来由于工业利润下滑,民间资本炒房热。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率一直稳定在5%—6%,但房价的涨幅都在两位数以上,实体经济的低收益率驱动资金不断流入房地产,同期商品房交易总额占居民存款的比重也从2001年的10%提高到了2009年的25%。在经济发达、民资充裕的江苏,尽管尚无确切数据显示居民储蓄“搬家”进入房地产和外来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的情况,但只需从部分城市的住房热销状况分析,便不难想见各路资金涌入江苏楼市的“盛况”。

  且回眸一下新“国十条”出台前一月余发生在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幕幕“抢房”镜头——

  3月21日,海尚壹品二期首批250套房源,遭遇千人抢购;4月3日悦澜湾的首次开盘,上演了售楼处被砸且售罄一空的悲喜剧;4月10日,同时推出的海尚壹品二期加推240多套房源遭抢购、云庭二期加推130多套房源2小时内售罄,亿城左岸香颂开盘首推200多套房被800多组客户3小时内抢购一空……据了解,2009年上半年,园区湖东的房价在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徘徊,而当年底至新“国十条”出台前,随着上海、温州炒房团资金的大量涌入,园区房价已普遍“破万”。

  其实,今年3月底4月初的那股“楼市疯狂”,在我省不少城市存在。而统计显示,无论南京、苏州、无锡还是扬州、徐州等地,今年上半年成交主要集中在3、4两个月。而调控的渐进式推进,使得上半年各地楼市的成交同比2009年上半年,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有的地方可谓大降。南京“网上房地产”显示,今年上半年南京商品住宅成交19406套,销量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来自苏州空间房地产营销整合机构的统计显示,上半年苏州商品住宅成交18686套,同比下降43.94%;而环比去年下半年也下降了57.91%。

  今年春节后,扬州楼市迅速升温。3、4两月,当地商品住宅市场月成交量均突破20万平方米大关。而新“国十条”之后,楼市观望浓郁。至6月份,扬州市区商品住宅合同成交面积9.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2.44%,环比去年下半年下降14.97%。

  市场风云突变,开发商却“表情”各异。大多数开发商预期仍乐观,而在现金流仍充足的情况下,选择了持价观望;少部分则迅速调整营销策略,开始试探性释放优惠,过滤客户;另有一些楼盘推出特价房、降低首付等策略招揽“临界客户”。如此,部分城市房价出现结构性下降,而房价,整体仍维持在高位。

  上半年扬州商品住宅成交均价起起伏伏——1月环比增长4.82%、2月环比下跌2.83%、3月环比增长8.95%、4月环比下降4.6%、5月环比增长14.25%、6月份环比下跌4.69%。不过,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样的涨跌属合理变动。“扬州房价变化不大,虽然房价并没有降下来,但如果没有调控,房价会涨得更高,可以看出,新盘定价已比之前预想的理性多了,市中心之前喊价1万以上的房子,最终售价却是八九千元。”扬州世联投资策划管理公司总经理许世斌说。

  徐州市区住宅成交均价目前也维持在4000—5000元/平方米。据悉,2009年下半年当地房价一路看涨,突破历史高峰,直至4月新政后住宅均价月平均涨幅变缓,但也仅是小幅震荡。

  导致房价变动不大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一是房价的成本构成变化不大。上半年各地土地供应量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地价也没有出现明显回落,加之消费者对品质、配套等要求高,所以,住房成本并没有改变。二是,现阶段我省不少城市的住宅成交以市区住房为多,市区新开盘大部分还是参照去年市场高点时的定价,即便略有下浮,消费者的感知也不明显;三是受调控影响,上半年推盘量较少,各地住宅供应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加之现阶段没有更多的、相对更安全的投资渠道,因此,市场上仍然存在投资需求,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也客观存在,这些需求,客观上都在支撑房价。

  中国指数研究院研究总监曹旭东认为,当下观望情绪难以很快缓解,更多开发商可能在三季度主动调价促量。而由于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较为复杂,房地产政策走向存在不确定性。(记者 汪晓霞)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