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调查都显示,约有六至八成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房价将会出现下降走势,甚至,下降幅度都已有了大概的预期。而现在,如果再去调查这些看空者的想法,结论恐怕是让人极为惊讶的大幅逆转。
虽然没有任何人表态楼市调控将要放松,但放松的信息却充斥市场。近日,上海工行、建行、深发展等多家银行开始悄然受理第三套房的房贷申请,客户只要资信状况好,就不会被拒。几乎与此同时,南京、浙江等地也传来“三套房贷”悄悄开闸的消息。此前,这些地区曾因房价飞涨而“暂停发放第三套房贷”,可如今,不仅第三套房贷悄然松口,即便二套房贷,似乎也并不拒绝“优惠”。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所谓的“一线城市”,绝非浪得虚名,完全可谓货真价实的中国楼市“风向标”。它们的一举一动,也总是透露出耐人寻味的信息。但更耐人寻味、更有分量的,还不是“一线城市”,而是以央企为代表的地产“中央军”。6月底,中国铁建两天之内以53亿元的气魄,摘得广州、天津的地块。北辰实业在沉寂三年之后,近日以在北京顺义区的斩获,创4月新政以来北京土地市场地价新高。华侨城、首开股份、招商地产这些国企,也纷纷出手拿地。更有消息称,国资委近期通过约谈等方式,授意地产央企下半年在各自专注的领域加速扩张。
如许信息足以改变市场预期,人们有理由怀疑调控政策是否已经改弦易辙。在一般的理解中,央企既然代表国家利益,国家也自然不会让其利益受损。央企拿地的时机以及价格,可以看作楼市调控的成本底线。
目前来看,此轮之于房价的调控,很难说已取得了什么阶段性成果,充其量不过是有关官员界定的“量跌价滞”。而更准确的场景则是,上面摆出了严厉的脸色,下面立刻非常配合地响起哭声。但哭归哭,扩张的动作却紧锣密鼓。不独央企,民企拿地也丝毫未见手软,万科、恒大等一线公司拿地的消息频频传出。在经营业绩上,据中国房产信息集团与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联合统计,上半年,销售额过百亿的房地产开发商为11家,排名前20位的开发企业合计实现销售额2626亿元,同比增长25.8%;销售面积合计27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
唯一让人略感“欣慰”的是,如此亮丽的半年业绩,大都得益于调控政策出台之前,也即1—4月的销售业绩。4月中旬出台的严厉的调控政策,究竟会如何反映到企业的销售业绩上,尚需观察。但央企突掀拿地高潮,以及三套房贷松口的异动,很大程度上会动摇人们楼市调控的预期。尤其是,对于当前的调控,人们普遍理解为是以政策强压房价和需求,一旦调控政策预期改变,随之而来的显然是房价的报复性上涨。这种结果,必然会对中国经济运行,产生巨大扰动。
自然,近两个月主要经济数据不佳,引发了经济下滑的担忧,人们怀疑在经济下滑的压力下,有可能重启房地产的拉动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典型反映了宏观政策的实用主义给予人们的摇摆不定的印象。可以说,对调控政策的预期不明,不仅给市场投机者以可乘之机,也给市场可能出现的大幅波动留下隐患。而要稳定公众预期,最起码,应该就央企近日的拿地热潮,给出相关说明。本报评论员 徐冰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