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普查“雷区”
“二套房”认定的尴尬,再次给全国性房屋普查工作制度化敲响了警钟。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朱中一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有关“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等重要的基础性住房数据,至今使用的还是估算的模糊数字。这甚至成为起草房地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稿时的一大障碍。为此,朱中一建议:尽快开展全国范围的房屋普查工作。
“如果一个国家对居民住房情况都弄不清楚,住房政策就很难准确。”现年80岁的著名房地产专家包宗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自己已记不得为房屋普查呼吁过多少回了。
包宗华早年曾为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据他介绍,1985年第一次全国房屋普查时,有近70万城镇人口接受了调查。而那次“房普”之所以能最终成行,离不开住房局一位副局长的力排众议和直言进谏,“当时连局长都反对,认为普查耗费人力物力巨大,条件不具备。”
但恰恰是这次“强争”来的房屋普查,为后来的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曾在2007年7月开展过一次全市范围的房屋普查,目的是“摸清家底”。普查工作可谓“举全市之力”进行,北京市主管副市长亲自挂帅,房管、规划、国土和统计等部门悉数到位;中央在京的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军区总后勤部等部门的领导参与协调。
普查工作已过去3年,普查结果至今鲜为人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房地产业处处长文林峰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当年她和同事因为一个课题的需要,一直期待普查结果公示,结果“等了3年也没看到”。
文林峰怀疑,可能是普查结果触及到了一些不便公开的“敏感信息”,比如官员财产、公房私用以及政策性住房分配是否合理等问题,这些都有可能是房屋普查工作的“雷区”。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苗乐如,2007年时曾任北京市建委副主任,是当年那次房屋普查的实际领导者之一。他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证实,当年的房屋普查结果“确实发了公告”,只不过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公告内容比较简单”。
遗憾的是,北京市这场声势浩大的房屋普查工作,并没有推动全国性房屋普查工作的制度化。《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内部曾经对此有过几次动议,但最终放弃。据透露,内部讨论时一些人认为,“应该由国家统计局牵头做此事更为合适”,且全国性房屋普查兴师动众、人力物力以及跨部门协调,都是难题。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2008年,包宗华曾写信给当时即将退任的建设部部长,建议他在退休之前“干一件大事”,以便将来“在历史上记下一笔”。这件所谓的“大事”,就是开展全国房屋普查。可惜,这一建议因多种原因仍未得以落实。
然而,“二套房”认定的困惑,以及由此带来的房地产调控落实压力,再次将房屋普查逼向了死角。
“全国房屋普查是迟早绕不过去的一项工作,是中国住房制度转型过程中必须要补的一课。”在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元端看来,“如果真能将人口普查与房屋普查绑定,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可以事半功倍,大大节省人力物力。” (记者 王玉光)
参与互动(0) | 【编辑:林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