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于本周末展开的研究生考试吸引了中国124.6万大学生,数量比上年增长近5万人,而其中相当部分学生是迫于就业压力。
曾几何时,闯过高考“独木桥”的中国大学生被人们羡慕地称作“天之骄子”。一个家庭如果供出一个大学生,就意味着会有一个“铁饭碗”,整个家庭也就有了保障。然而,随着高校连续扩招及人口峰值的到来,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攀升。 2008-2009年,在全球范围的经济危机影响下,中国大学生正遭遇最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将有610万应届高校毕业生需安排就业,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而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本就不景气的就业市场在2008年下半年雪上加霜。
“今年的形势实在不容乐观,我周围很多同学目前都还没什么着落,而往年这个时候,一半左右的人都找到单位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红军同学说。
农历11月24日冬至那天,北京的最高气温才零下8度,王红军参加了两场笔试,跑了半个北京城。王红军下午参加的一场中国银行总部招考,全国有1万多人经过筛选后进行笔试,而最终只招不到百人。
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硕士,他告诉记者,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人大许多王牌专业的学生,比如金融学、经济学和商学这些往年就业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生力军,今年却面临着格外严峻的挑战。
事实上,由于市场需求量和大学毕业生数量上的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生头上“天之骄子”的光环近年来早已不复存在。而2008年末,这种变化更加明显。
安徽省教育厅对全省54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12月底,到校园招聘的单位和有效岗位数均比上年同期锐减三成左右。
中国的大学生们非常清楚现在的就业形势。许多应届毕业生很早就开始准备简历、跑招聘会,投身“就业大军”。更多的人则选择考研,以期在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回避艰难的就业形势。安大历史系一位姓许的女生报考了复旦大学的历史系。
她告诉记者,他们班有一半以上同学选择考研,尤其是女生,只有3位同学不考。“虽然研究生毕业仍然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但和本科毕业有本质的不同。现在许多单位的招聘门槛就是硕士,不考研没办法。”
“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理念也深入人心。同学们对第一份工作并不那么苛求。大批学生还将目光投向了自主创业和深入农村创事业。
中国政府和高校展开了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措施。2009年1月7日,国务院专门召开常务会议,确定了包括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在内的7项就业工作措施。
安徽省教育部门表示将组织总量超过100场的高校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并陆续举行多时段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上市场服务月”活动。
在安徽大学读物理专业的小刘已经和一家东莞公司签约了。他说,调整好心态,前途还是光明的。(蔡敏、孙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