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和交大陆续公布自主招生面试资格线,获得面试资格的学生开始准备新一轮面试。由于入学申请书是面试的重要参考,不少家长和考生为此动足了脑筋。但记者采访中却发现,一些考生和家长由于“素材不足”,竟寄希望于“虚造经历”。对此,专家指出,虚造经历是无法过面试关的,另一方面,高中生要吸取经验教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尴尬一:写自荐却遇“素材不足”
这两天,获得复旦面试机会的高三学生小陈正面临新难题。原来,按照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流程,考生须向大学提交一份入学申请。入学申请资料包括申请表、申请人陈述、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单、两封推荐信,以及代表本人能力或水平的证明材料等。这些证明材料可以是反映先进事迹的媒体报道复印件、代表性的文学作品1到2件、反映科技创新成果或实践项目的报告、照片等证明材料、在全国或国际比赛中得奖的材料、表明具备某一方面特长或专长的材料复印件等。让小陈尴尬的是,他除了学习成绩不错以外,没有其他明显的特长。
“我不想给面试老师留下只会死读书的印象,但是细数一下我高中三年里,除了学习拿到几张奖状外,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活动。”小陈为难地告诉记者,因为写自荐信,他参考了一些成功申请国外大学的自荐信案例,看了之后,他发现自己参与社会活动太少,能突出自己人格魅力的写作素材不够,因此他打算借鉴一下别人的经历,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
尴尬二:请推荐人评价只能说好话
王老师是本市某重点高中高三年级班主任,这次她班中有10多名学生获得了复旦或交大的面试资格,但在为他们写推荐信时,她却碰上了“内容雷同”的尴尬。“我们老师总希望学生考到好学校,因此,在对学生评价上,总是只说好不说坏。”王老师说。
而在媒体单位工作的林先生近日也遇到了一个邻居请他帮忙为其孩子写推荐信的要求。林先生告诉记者,推荐信内容包括为学生填一张反映其综合素质的表格,为其在学术能力、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项目上评价打分等。虽然他对邻居小孩并不是很了解,但是“盛情难却”之下,还是打算编一个与该生接触的经历,为其能通过面试“添砖加瓦”。
据了解,由于不少家长认为,越是拥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人写的推荐信越能受到大学重视,因此四处托人为其子女写推荐信并虚造经历的家长并非个别。
专家:虚造经历易被看穿
“考生自作聪明,有时反而会害了自己。”复旦招生办老师透露,在前不久举行的理科保送生面试中,某学生心想面试专家都是理科教授,一定不擅长文科内容,就虚编了自己平时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未料到面试的专家对文学都很拿手,考生很快在教授的提问下被揭穿了谎言。
“此次复旦自主招生面试,学生和5位教授要一对一交流75分钟,如学生材料中有虚编的经历是很容易被看穿的。”上海位育中学副校长姚国超说。
姚校长表示,在推荐人方面,应该强调实事求是。往年他们学校中也出现有老师给自己学生“打高分”现象,而这并不见得对学生参加面试有多少帮助。他认为所有入学申请材料中,教授更重视学生的自荐信、平时学习成绩、获奖情况等能说明学生能力的材料。(作者:张骞)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