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2005级本科生赵应宏已经盘算好了:毕业前用奖学金、助学金余存把助学贷款先还一半,毕业后一年内再把剩下的还清。来自绵阳的他已经和成都一家公司签约,出校门就能靠自己的能力挣工资了。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轻松面对和银行助学贷款的那份契约。全球金融危机波及校园的表现就是就业的艰难。今年一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还不到一半,远远低于往年。对于出身贫寒、靠贷款完成学业的学生来说,就业往往是还款唯一的基础。找不到工作,饭碗都成问题,守约还贷就更难了。
近日,在与媒体的座谈会上,中国银行个人金融总部业务总监何明呼吁,助学贷款不良率一直偏高,而且情况在当前形势下更可能恶化,政府应该采取综合应对措施,一方面保证学生的利益,另一方面使助学贷款好事能够持续办好。他建议,学生还贷是否可以考虑在两年缓冲期上再适当延期,以减轻他们的压力,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金融危机下助贷还款难题
中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当时的教育改革令上大学的经济门槛陡升,学费、生活费连年创新高,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子弟即便考得上,有的也入不了大学的门。此情况催生了助学贷款机制。
不过,助学贷款在最初几年并不顺利,所涉学生也没有需要的那么广大。据教育部最新的统计,截至当前,全国申领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超过400万人,使用贷款额度也超过4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2004年6月以后实现的。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光明说,2004年的54号文基本上理通了助学贷款的渠道,学生、学校、银行和政府各担其责、各享其利。比如政府贴息政策加大落实,银行招标入选,学生还贷有了两年缓冲期。因此助学贷款蓬勃发展,基本实现了“不让学生由于经济问题失学”的目标。
然而,入校门只是问题的一面。出校门后如何还款也是费思量的。随着当年欠账还款付息日的到来,其中矛盾也渐渐浮现出来。从 2004年起,中国银行负责教育部直属116所院校的贷款发放,所涉金额超过100亿元。据何明介绍,这些贷款的不良率超过商业贷款许多,而且近一两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很可能继续恶化。负责地方高校贷款的银行情况还要糟一些。
有些人认为,个中原因主要是学生信用不好,所以诚信教育和催缴力度纷纷加大。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也在近几年建立,不还贷者连信用卡也申领不了,房贷、车贷更是受影响。为了催缴,有的学校甚至组成了专门的催缴小组,专门和贷款学生联系。但此举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东北大学学生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王辉告诉记者,经他们调查,不还款学生中80%是由于没有找到工作或者失去工作,还有一部分是家庭发生变故,比如父母亲生大病可支配余额骤然减少等。“真正恶意拖欠的少之又少。助贷良性循环的基础在于就业。”
银行、主管部门各支招
近日,财政部、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从2009年起,除西部地区12省(自治区、直辖市)外,部属高校应届毕业生到河北、山西等10个中部地区省份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也可享受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优惠政策。
“代偿政策一方面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另一方面也在解决助学贷款的还款问题。”张光明说,代偿办法要求在校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含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代偿的学费优先用于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
对于延期付款的建议,张光明表示,如果全国大多数情况确实存在这种需要,政府可以考虑调查研究再决定。“2004年就把付款的期限从出校门延长为两年内。当前的思路是,解决助学贷款问题和就业问题联系起来,要多管齐下。”
辽宁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李树森的建议更为“激进”。他告诉记者,中国或许可以借鉴英国的做法,在某种条件下由政府为助贷买单。“英国的规定是,如果学生贷款者就业后,持续一定年限一直不能达到2.5万英镑的年收入,则政府最后负责还清银行的本息。”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做法,也是支持教育的实事求是的做法。
过去一段时间,有些银行将拖欠贷款的学生姓名通过媒体等渠道公布于众引起各方争议。对此,中国银行辽宁省分行行长王建宏说,助学贷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贷款,它带有强烈的社会功能色彩,因此不能采取过于极端的做法。“从大了说,教育上的投入,有些损失也是可以承受的;从小了说,助学贷款对于银行就是一项善举,是行善积德的事儿,要带着朴素的感情去做。”他还认为,随着“信用”在社会中的约束力越来越强,助学贷款的前景是向好的,不良率肯定会慢慢下降。 本报记者 董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