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被判刑5年 受害人数至今还是谜
本报讯(记者孙文晔)一张标记着68亿美元的花旗银行汇票,几张古董照片,一面国民党党旗,甚至还有个“藏宝图”,就凭这几样东西,不但把一位老教授拉下了水,还让上百人相信了“解冻民族遗产”的谎言,纷纷上当。老教授因此吸收公众储蓄上千万元。日前,崇文法院宣判了这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老教授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一张汇款单迷住老教授
“要是没有中财的刘教授,就是十个姓金的我也不会拿出钱来。”一位受害者这样跟法官说。
刘某,今年60岁,中央财经大学的老教授。刘某认识学生家长苏某后,听说苏某正和金某一起运作“解冻民族遗产”一事。为了拉刘某入伙,苏某和金某还特地把他们的“前世师傅”侯某从四川接到了北京。
侯某年近70,鹤发童颜,谈吐不俗。他跟刘某说,自己曾是军人,家传一笔国民党秘密留下来的“民族遗产”归他保管,并向刘某展示了一张银行汇票,上面的零数不清,还盖着花旗银行的章,据说是从花旗银行汇入中国银行的68亿美元。不过,这笔钱还不能启动,必须通过一个基金会接收才能使用。为此,他让刘某三人赶紧成立一个基金会,以便“促成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刘某的妻子认为,丈夫是信以为真,并把侯某奉若神明,才跟着他们一起干的。一次,因为儿子用车晚回来了20分钟,耽误了给侯某接风,刘某和儿子大闹一场,从此不让儿子回家。
刘某三人谋划着成立基金会。按照法规,需要2000万元注册资金。为了筹钱他们开始以高额利息向他人借款,借款周期为两个月,利息为本金的30%。折合过来,大致相当于年息400%。
刘某的办公室就设在中财校内,有个工作人员还是中财的学生,这成了很多受害人轻信“解冻民族遗产”一说的重要原因。
庭审时,法官问刘某:“其他共犯都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只有你是大学老师。你为什么这么做?”刘某痛哭流涕,坚称“自己没花过投资人的钱,本意是想做一件保护国家财产的好事”。
宣判后,刘某对记者说,“这里面的层层机关,我到现在都没弄明白。直至案发前,我仍相信68亿美元的花旗银行汇票是真的。”
受害人不愿作证
公安机关从刘某的会计持有的移动硬盘里,打印出了借贷统计表,上面有序号、姓名、本金、联系方式等内容。电脑记载的资料显示,刘某吸纳的公众存款本息累计达9000多万元。
据另一被告人金某供述,截至2007年10月底,他们的借款本金已达3000多万元,9000多万元应该是所有本金和应付的利息之和。直至发案,仍有超过300人没有得到偿还。
不过,法院最终认定刘某等人吸储536万元,连刘某本人都认为“这个数太少了”。主审法官马晓宇解释说:“本案受害人众多,但经过公安、检察机关的承办人联系,除了25人愿意作证外,其他受害人均不愿作证。因为其他受害人未能提供书证及证言,他们被吸收的存款依法未被计算在犯罪数额内。”
马法官介绍说,受害者多半是年逾六旬的老人,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不但不愿作证,甚至还出钱给被告人请辩护律师。直到开庭后,有些被害人仍天真地以为,只要这几个人能放出来继续运作“民族遗产”,他们被骗的钱就能追回来。
法院依法宣判了此案,金某、刘某分别被判处5年徒刑,处罚金6万元。侯某在逃,另案处理。宣判后,刘某对记者说,“听说有个70多岁的老太太,因为血本无归,不久心脏病发作去世。我对不起这些受害人,这是我最难以承受的地方。”
法官说法
金融诈骗盯上老人
本案主审法官马晓宇表示,本案受害人大多是年逾六旬的老人。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盯住了老年人的口袋,案件主要集中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经营以及集资诈骗、合同诈骗等一些罪名上。这类案件动辄牵扯成百上千的投资人、被害人,极易造成群体性事件。
一些中老年人受文化水平等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参与收益高但需要较高理财能力、伴随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在赚钱效应的刺激下,他们愿意寻找一些不需要特殊投资门槛与技巧,收益又高的投资渠道,于是容易相信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蛊惑,钻入圈套。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