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郑市查处一个传销窝点,113个传销者大学生竟占九成
近日,河南郑州所辖的新郑市警方查处一个传销窝点,令民警惊诧的是,从该窝点查出的113个传销者中,有104人为大学生。调查发现,“好工作、高收入”的诱惑是学子被拉下水的第一“帮凶”。有媒体惊呼:传销正将魔爪伸向象牙塔内……
近几年,传销组织被查处的报道虽然不断见诸报端,但一个窝点查出的传销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例竟然高达九成,着实令人震惊。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进行了跟踪采访。
屡被打击的传销业,其骨干分子也在不断变换着应对打击的新招儿
据新郑市新建路派出所所长赵志远介绍,这104名大学生中,有的正在上学,有的刚刚毕业,正在找工作。这些学生来自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的十多所高校,年龄在17岁-25岁。
记者在新郑市安居小区的一套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内,看到地面上杂乱地散落着不少大学课本和传销听课笔记。在山东某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刘彩虹的记录本上,娟秀的字迹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传销的讲课内容,一家化妆品公司的“五级三奖制”,被刘彩虹作为追求目标极为认真地学习着。
涉案的大四学生李东 “不失时机”地向办案人员宣传他们的“新营销战略”,绘声绘色地讲解“五级”的内涵,把会员、推广员、培训员、代理员、代理商的“权利和义务”剖析得头头是道。他说,“三奖”是指分配方案。以“代理员”为例,第一级是“直接奖”,每发展一名直接下线,提成38%;第二级是“间接奖”,自己的下线再发展一名下线,可提成9%;第三级是“育成奖”,自己下线的下线再发展一名下线,可提成2%。
据传销骨干欧新春讲,加入的会员都要向组织缴纳3000元会费,各级从中抽钱分红。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被这些大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所谓“行业知识”,多数与市场营销理论密切相联。譬如,他们在讲到做销售人员应具备的八种心态、要学会社交礼仪、强调励志与付出等,宣扬得如同“成功指南”。因此,危害社会、被各地政府部门屡屡打击的传销业,其骨干分子也在不断变换着应对打击的新招儿,他们已经把拉拢大学生加入作为其运营重点。
赵志远分析说:“大学生们被‘洗脑’之后大都十分推崇这些理论,许多人已经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其实,被他们说得天花乱坠的传销,虽披上市场营销的华丽外衣,但其骗人敛财的本质特征并没改变。”
“好工作、高收入”的诱惑是学子被拉下水的第一“帮凶”
九成以上的传销者竟为大学生,这个现实不仅令民警惊诧,这个消息在河南地方媒体曝光之后,社会舆论也是一片惊呼,许多人认为,加入传销队伍的大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大多是在就业无门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走上这条路的。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好工作、高收入”的诱惑是学子被拉下水的第一“帮凶”。
“ 无孔不入的传销正将魔爪伸向象牙塔内。”一位大学教授痛心地告诉记者,“贫困家庭的孩子,在他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是举债上学了。四年大学,这些懂得替父母分忧的孩子选择了贷款读书,所以,毕业后挣钱还贷就成为他们的第一愿望,因为他们不想留下‘不讲诚信’的人生不良记录。这样就为极具欺骗性的传销俘虏他们提供了便利。”
记者在一个学生的记录本上,看到了他记有准备拉拢哄骗的同学、朋友、老乡的资料,其中既有其高中时的同学,也有仍然在读的师弟师妹们。令人震惊的是,他还是比照传销规定的四个标准:有挣大钱欲望的人、乐于助人的人、好奇心强的人、对新事物感兴趣的人,一一对其熟人进行筛选之后确定其“拉人战略”的。
“怎么丢下自己的学业跑来干这个呢?”站在记者面前的,是面容清瘦、略显胆怯的大四学生小刚。
“刚开始师哥说,星期天没事来他这里玩玩儿,顺便听点课堂上没有的新知识,我就来了。”小刚怯生生地说,“听了之后感到挺刺激,既交朋友又能挣钱,交的3000元只当是投资嘛。”
“知不知道搞传销是违法的呢?”
“我们这不是‘直销’吗?”小刚一脸的疑惑与不解,“再说,我马上就要毕业了,毕业后干啥还没有个眉目,我想先挣点钱给爸妈一个惊喜,这怎么就违法了呢?”
见小刚和小刚们那似是而非的解释与争辩,记者的心里沉甸甸的。
金钱做幌子,发财梦做诱饵,被“洗脑”的大学生执迷不悟
据新郑市公安局的同志介绍,当警方对这些身陷传销陷阱的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很多人竟是“三缄其口”,问得急了,便编造理由进行搪塞。
家住郑州郊县的小霞即是其中一个。2006年,小霞通过自学考试进入北京某知名大学的法律系。2008年10月,在一位朋友的劝说下进入该组织。多次听课被“洗脑”后,她迷恋上了传销不能自拔。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小霞表现出了对传销的坚定信心。记者问:“你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她回答道:“苦中有乐。”苦在何处,乐又在哪里呢?小霞笑了笑,竟不乏自豪地说:“生活条件是差,很清苦。但是我的灵魂却得到充实、快乐与满足。”当记者追问因何感到充实时,她则神秘地说:“那是一个很大的理想,是我的事业,说了你也不懂。”
“其实,他们的理想或事业,就是通过传销使自己迅速致富。”赵志远说,“金钱做幌子,发财梦做诱饵,难怪他们执迷不悟。”
新郑市工商局执法人员常林生担忧地说:“像这样管理严格、等级森严、组织严密的传销组织,就像罂粟花一样,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心灵。”
小伟毕业于郑州某高校,在一家不错的单位任业务员,月工资已经达到2000元。被同学拉进传销队伍、经过“洗脑”之后,小伟便毫不犹豫地把同是大学毕业的女朋友拉了进来。事实上,两个人进入传销组织半年多时间,交了7000多元的会费、又花费数千元之后,他们连自己究竟“销”的什么“货”也不清楚。他们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网,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拉同学入伙上了。
传销骨干欧新春就直言不讳地说,他们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大学生。“因为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没啥社会经验。经过‘洗脑’之后有很强的自我辩解能力和发展下线能力。新进会员除了发展自己的朋友、同学成下线外,他们还在校园张贴一些招聘广告,以找工作为名发展下线。”
“我们很少招没文化的人。他们听不懂我们讲的课。而大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容易接受。另外,很多大学生急于找工作,很容易上钩。”欧新春进一步分析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学生都是被朋友以找工作为名骗来的。“我今年大四,正愁着找一个合适工作。听朋友说这边工作好找,我就过来了。”山东某大学毕业的小刘说。
新郑市工商执法人员杨宏分析说,一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二是大学生寻找好工作心情急切,而传销组织精心策划的“洗脑”非常迎合社会阅历浅、叛逆心理强的学生的需要,他们渴望通过这种途径改变生活、寻求财富。
郑州大学一位教授分析说,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传销,还要从优化大学生创业和就业环境入手。当前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不注重实践经验、机械地讲解枯燥理论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就业压力的加剧,他们难免疏于防范,甚至逾越自身的道德和良知底线,把聪明才智运用到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传销当中,成为坑人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本报记者 郭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