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发帖指安徽一高校副校长的论文涉嫌“拷贝”。目前,事发高校已将这一事件的调查结果上报省教育厅。省教育厅有关部门称,具体结论将于3月公布。据悉,由于此事尚未定性,这位副校长仍身居原职。
昨天,记者向这位副校长所在高校询问此事进展。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此事由组织部门调查处理,调查结果已经上报省教育厅。这位负责人表示,最终结论及处理结果将由上级部门决定,“结论还没出来,我不便透露更多”。随后,记者向省教育厅组织干部处了解情况,有关负责人称,“具体处理结果到3月份应该会出来。”
大约2008年8月间,网友开始发帖向这位副校长公开发表过的8篇文章发难,指称涉嫌剽窃,此事掀起较大波澜。
记者调查
论文泡沫化
学术难以承受之“轻”
近年来,论文抄袭、学术腐败等事件屡屡被曝光。纯净的象牙塔何以被玷污?有关专家将矛头直指高校学术评价机制,“什么都和发表论文数量挂钩,这种评价机制是导致论文出问题的重要原因。”
内部调查结果惊人
高校学生及教师的论文一般都刊发在核心期刊上,这些期刊经过汇总,形成了一个论文库,在高校内部网络上可以自由查询。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最近,国内一家权威学术期刊网利用软件对其论文库进行了分析,结果相当惊人,“相当一部分论文出现雷同现象,有全文雷同的,有部分雷同的,有关键词雷同的,有两篇凑一篇的……但我想他们不会将调查结果公布出来,因为这确实有些触目惊心。”
硕士花钱刊登论文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研究生才能毕业。这看似简单,而很多研究生却要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迈出高校大门。
“想靠自己发论文?那肯定毕不了业。”历史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小鹏告诉记者,在她身边,靠自己能力写论文并且公开发表的人寥寥可数,“我们的论文都是导师帮忙加工和推荐才发表的”。
中文系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白先生则直言,他的毕业论文是花钱登的。“这个现象很普遍,很多期刊都收版面费,你交了钱,就能排队发表。当然,正规刊物是有的,但门槛太高,凭我们的水平,根本投不中。”
发论文与津贴挂钩
高校教师面临的论文压力似乎比学生更大。因为,在高校中,发表论文直接与岗位职称、津贴等内容挂钩。
一位在省属高校工作多年的教授王余(化名)介绍说,高校教师评职称、拿津贴,都实行量化管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是一项重要标准。“从助教到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每上一层都要求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省级刊物多少分,国家级刊物多少分,都是量化的。过去只是评职称时用到,现在每年都有指标。”
一位助教说:“有人计算过,把全国所有期刊拿出来给硕士生、博士生发论文都不够。如果真的如此,现在的要求是否科学?”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就开始想办法。托熟人发论文、花钱发论文、找人代笔,或者干脆拿来主义,进行剽窃。”王余教授说:“这种情况令人焦虑。这样下去,学术风气将非常浮躁。”
问题出在评价体系
“归根结底,是整个评价体系有问题。”从事多年高校管理工作的李山(化名)对记者说。
李山说:“科学研究是一件必须沉下心来做的事情,有些成果是要花很长时间和很大精力才能做出的。一时半会就要出一篇论文,怎么能保证它的质量和创新性?出现长得很像的论文也就不奇怪了。”
李山分析认为,现有政策的制定者有其合理的考虑,就是用量化的手段实现公平,以此激励和推动高校的科研能力,但这种评价体系目前引发的争议很大。“问题是,现在找不到一种更有效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难题。”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评职称就不是这样,哪怕你是在一个普通学报上发的论文,只要大家认为你水平够了,就行。”几位被采访者似乎找到希望的方向。(记者孙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