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教育部公布了“20个教育重大关键问题”清单,继续公开向社会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其中,“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等焦点话题,更是引起强烈反响。
其实,“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不少专家一直在大声疾呼:由于文理分科,中学在向大学输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大打折扣。一些教育界专家在肯定“取消文理分科”的同时也表示:文理分科已经实施多年,如果要对之进行改革,必须配套进行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
为什么要取消文理分科
“为什么我国培养出来的真正能堪称‘大家’的人才寥寥无几?这与我们目前中学文理分科以及高考模式的不合理不无关系。文学和语言是一切学术研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试看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苏步青、钱伟长等无不具有一流的文才……”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翁新楚如是表示。
翁新楚表示,由于基础教育受高考指挥棒的约束,大多数中学生学习科目的范围、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主要还是根据高考的科目而定。现在,高二下学期文理分科,而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往往一上高中,心里就有了分科定位,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开始有较大的倾斜。
据了解,上海和其他一些省市普遍使用了“3+X”高考模式,即“语数外(每门150分,共450分)+史地理化生中的一门(150分)+综合课(30分)”。翁新楚认为,在这一模式中,由于综合课的内容广,知识量大,但所占的分值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干脆放弃综合课。这就使得大多数施行文理分科的高中又将分科细化,如文科又进一步进行史地分科,理科又进一步进行理化生分科等,人为地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加之高考录取时为照顾考生,很多专业都是政史地兼收,理化生兼收。“兼收”的录取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如有的高中毕业生选考的是物理,但上的是化学或生物专业,而他们中学的化学和生物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学习非常吃力。
“这样不仅削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也影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从大学教学实际效果来看,很多专业的课程学习都受到了严重影响,更谈不上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翁新楚说。
无独有偶,上海市人大代表、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钱秋萍也在上海“两会”上提出一份书面意见,指出目前的高中学习不仅不能顾及文理兼容,就算是选文科的学生,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除了选定的加一科目外,其他人文学科基本放弃,理科也是如此,往往是学了物理,就不懂生化和人文,更有甚者,选科从高一起就开始渗入学习之中,学生普遍出现偏科现象,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多年来一直在呼吁取消文理分科,他说:“中学阶段需要对各学科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果在这个时候就进行分科的话,会导致学习的片面性,不利于今后大学学习。其实文理分科是高考指挥棒下的产物,好像很多人都认为到了大学学了文科就不学理科了,学了理科就不学文科了。其实就算到了大学,我认为都应该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进行通识教育,即文理通科,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再学习专业知识。”
2005年,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学院”,每一届本科新生均不分专业全部进入“复旦学院” 进行通识教育,每年每生要求完成通识教育学分至少6分,直到大二时再分专业。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曾表示: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前进行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为以后的专业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取消文理分科是否加重学生负担
翁新楚对取消文理分科之后的高考设计进行了具体建议:充分发挥高考的指挥棒和调控作用,改革考试科目结构和考试模式。例如,实行语数外三门单考,各占100分,政史地三门课程作一个考卷共占150分,理化生作一个考卷共占150分,并且都作为必考课,所占内容比例基本相等。这样选拔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大,可塑性强,并且个人专长也有所体现。
相对于教育界专家的欣然,学生家长直面“取消文理分科”的话题,更多是一种现实的担心:需要考试的课程增加了,学生负担会不会增加?
早在2002年,江苏就积极推进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试点,当年江苏高考实行“3+大综合”,初衷就是为了打破文理分科的弊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其“ 大综合”是把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6门课出在一张卷子上,这套改革方案,仅仅实施了一年,就因为学生要同时抓9门课,负担太重。
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不否认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但他同时分析江苏试点为何失败时说: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可以说,文理不分科,必然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更多的学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抬不起头来。
上海市人大代表、大同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杨捷认为,“取消文理分科这一构想非常合理”,但是如果在操作上没有相应的举措跟进时,势必加重学生负担。
“我们一直在叫‘减负’,为什么现在学生还是叫苦不迭?”杨捷认为,以前的课程设置并没有真正做好“减负”,越来越多的名义上的“素质教育”只是花拳绣腿,压缩了正常的课时,增加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因此,只有对课程设置进行较大的修正,文理不分科才不至于压垮学生,才具有可行性。
需要什么样的改革配套
取消文理分科,必然性毋庸置疑。但是,可行性呢?专家认为:必须为“取消文理分科”的改革配套相应的评价体系和升学制度改革。
熊丙奇建议说,首先,中学应建立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这对中学提出的要求是更广泛开设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因为中学生真正的负担,不是来自所学知识多,而是强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带有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其次,应改革现在的高考学科考试为学业水平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并使考试成绩能更具通用性,比如TOEFLT、GRE考试一次考试可以管多年,具有与其他考试同等的效力;再次,高校按专业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也面临新的调整,这几年一些高校推出按学院平台、专业大类招生的招生政策,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高校要认识到,过窄的专业口径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不但使人才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也不利于这些人才未来的就业,文理结合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趋势,一些传统的文科专业向理科高考生开放,以及一些传统的只招理科生的专业也向文科生开放,在培养过程中,开展通识教育,就体现了这种趋势。”熊丙奇说。
他认为,对于我国教育来说,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建立多元录取体系,实行自主招生。对应这样的制度,方可谈及中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问题。如果由于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难以改变学生评价体系,那么,文理不分科虽很必要,但却不可行。
新华社记者 肖春飞 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