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学毕业生选择到技校“回炉再造”已经不再是新闻,然而,2007年一年里,山东省就有超过4万名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到技校“回炉再造”仍具有相当的新闻冲击力。
4万名大中专毕业生的“回炉再造”,不仅显示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而且反映出当前高校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严重错位。这一现象警示,我国高校急需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方向。
山东4万名大中专毕业生“技校回炉”
记者从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获悉,2007年,山东省技工学校招生人数再创新高,全年招生达到15.9万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到技校“回炉再造”的有4.1万人,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山东大部分技工学校招生都很火爆,其中不乏“回炉”大学生的身影。
济南铁路高级技工学校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严善林告诉记者,从2002年以来,到技校“回炉”的大学生多起来,尤其是以高职文科生居多,而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些学生大多是高职毕业生,因为大学阶段学习理论知识多,动手实践能力差,找工作都遇到了困难,而培养动手能力正是高级技工学校的特长。这些学生来了以后都是从零开始,由于理论基础好,成绩都不错,就业形势也很好。
教育部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有关负责人指出,“回炉”接受职业培训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新选择。据统计,目前我国一些职业培训机构的相关专业的受训者中,有近四分之一是大学生。
大学生“回炉”现象暴露高等教育短腿
针对大学生到技校“回炉”逐渐增多的情况,一些专家认为,这种现象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困境。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这成为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的短腿。山东一所师范院校计算机系毕业生李子江经历了找工作的多次挫折,他说,计算机是动手性很强的课程,而在校上机操作时间少得可怜。很多同学直到毕业,从来没有动手安装过电脑,有的打开电脑,连主板、内存条、CPU都分不清楚。大学毕业后,他接受了3个月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培训,最终顺利进入一家电脑公司工作。
另外,高校热门专业过于密集,特色专业发展不足,使大学生毕业生市场竞争力不强。山东一位教育界人士对记者说,市场上什么专业热门,一些学校就上什么专业,而不考虑就业形势。计算机专业前几年很热,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这个专业,有的学校还不止一个。由于课程设置共性强,没有针对性,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差异性、多样性要求。
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说,目前高校就专业结构而言,热门专业过于密集,特色专业、应对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不够协调。2006年山东对高职部分热门专业设置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计算机应用技术62个,计算机网络技术44个,软件技术30个,计算机信息管理22个,相加有158个;会计电算化62个,电子商务49个,市场营销44个。本科院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2个,信息与计算科学26个,两个相加58个;英语34个,法学25个,艺术设计24个,日语22个,国际经济与贸易21个,相对比较密集。
一位教育界人士说,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节严重。高校争上新专业基本上分几种类型:一是生源捞取型。上新专业就是为了多招学生,所以尽可能多上专业。学校尤其喜欢上投资少、见效快、靠几本书、找几个老师就可以开设的“软”专业,而对工程技术、数控机床、机械电子等需要上设备、上仪器、投入比较大的“硬”专业一般不“感冒”。二是分散就业压力型。学生集中在几个专业,会人为造成就业压力,所以部分学校将专业设置化整为零,目的是自我减压。三是历史依赖型。主要以原有专业为基础,设置一些相关的边缘专业。四是市场导向型。市场上什么专业热,就上什么专业。
“学校的最终目的是多招生,因为连续几年扩招,学校硬件投入较大,很多学校负债严重,从一定程度上说,招生人数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一位高校管理者评论说。”
高等教育急需调整方向对市场需求对接
专家认为,到技校“回炉”虽然是部分大学生的理性选择,但是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造成了资源浪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题,高校以及政府应主动承担责任,不断根据新形势调整教育结构,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更好结合,这才是治本之道。
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鹿立认为,当前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入口转移到出口,从入学难转移到就业难。要解决人才市场的结构性不平衡,关键是在“入口”时就把好关,以市场为导向“订制”人才。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定时发布产业需求信息;高校应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办学”,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招生规模大小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协商。
鹿立认为,高校是自主办学主体,专业设置应该面向市场,当前专业设置过多过滥过于急功近利之风急需刹车。高校应该大力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个人专长等,搭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交桥”。只有人才培养标准与市场合拍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才浪费。
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曾宪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渐走向大众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并没有作出相应调整。本科阶段应该将重点放在通识教育上,专业学习面太窄,会给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较为现实的办法是实行宽口径招生,按院系或学科大类而非专业进行招生。新生入学后前两年上基础课,大二时可根据学院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选修,第三年可按自己的兴趣特长确定专业方向。这样,既使学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过早选择专业而造成盲目性。(记者张晓晶)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