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北京市新一届政协委员于丹在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发言。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因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而被人们所熟知。 中新社发 杜燕 摄
|
1月21日,北京市新一届政协委员于丹在文艺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发言。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因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播出专题讲座“于丹《论语》心得”而被人们所熟知。 中新社发 杜燕 摄
|
在刚刚闭幕的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于丹建议小学增加义工课的提案引起社会的关注。她的先生也打来一个开玩笑的电话:“你打算带女儿去做义工吗?”
于丹郑重其事地回答:“是啊。”
于丹的女儿刚一岁半,就被她“残忍”地送进了幼儿园。她母亲一个劲儿地责怪她:“咱就这么一个宝贝疙瘩,你还不让我守着,哪有这么小就去幼儿园的!”于丹有自己的想法:“我就怕她姥姥把她给惯坏了。”每当看着女儿早上急急忙忙地穿衣服,流着口水说:“快点,快点,我今天擦桌子,我值日。”于丹就特别高兴,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一件好事。
“作为一个老师,也作为一个母亲,我特别希望能在小学增加义工课。”于丹诚恳地说,现在的独生子女淡漠了责任,认为得到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付出,什么是分享。而且据她了解,现在大多数学校只重视语数外等基础文化课的开设,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奉献和感恩教育的关注。
笔者注意到,于丹关注的这一现象,之前在沿海某地区在对小学生就“什么事使我最感动”进行的一项调查的结果中已有“显现”。该项调查结果显示,54%的被访学生表示,自己“不易被感动”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32%的被访学生“不感谢”父母给予了生命;仅有7%的被访学生“曾经做过让父母感动的事”。
去年5月,山东黄台小学鉴于这种情况,开展了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的缺失在一些孩子身上表现为自私、孤僻和对周围人的不信任。”黄台小学校长崔兴芳说,感恩绝不是对父母之恩简单的回报,而是希望通过这种感恩课程,为孩子从小建立一种责任意识,还要借此培养对父母以外的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感恩之情。
据此,黄台小学还成立了“黄台小学义工团”,组织小学生们通过做小义工的方式去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黄台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崔晓燕介绍,义工团包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56名学生,定期组织学生到黄台公园捡垃圾,去敬老院给老人梳头,到幼儿园给小朋友讲故事等活动。
崔晓燕说,通过这几次义工活动,发现有的学生不再乱扔垃圾,而且还经常提醒其他同学。“我们打算今年让一些一二年级的同学也参加义工团。”她说,“我们发现,让学生们亲身体验比我们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果。”
于丹介绍,孩子的快乐分为消费型快乐和创造型快乐。消费型快乐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比如吃肯德基,穿新衣服。创造型快乐则是物质之外的,通过自己的创造,从中体会快乐。
“就像音乐课和美术课一样,开设义工课,每周上那么一次。”于丹口气里满是期盼。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开发的潜能,等到孩子上了大学,再跟他讲付出、回报,讲为社会服务,就晚了。
北京市东城区一所小学的李老师对于丹的建议表示欢迎。她说,她所在学校有时候会组织学生去街道社区看老人,给他们表演节目,去公交车站维护交通秩序。她认为,如果专门开设义工课程,就等于把学校的这些课外活动纳入一个体系,可以更有效、更经常地开展下去。这些活动是让孩子们明白做人的基本道理的一个实践机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问题学者沈杰对于丹的建议也表示赞同。他说,现在学校思想品德课教授的多是理念上的东西,例如“你应该怎么做”、“你要怎么做”等纯观念的教育方式,效果不是特别好。如果开设义工课,让孩子们参与到具体的服务活动中去,有了一个形象的情景,容易激发他们的认知和感情。在参与行动的过程中,内化这些观念上的东西,然后慢慢成为一个习惯,形成一种品格。
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有关人士认为,将志愿服务理念普及到生活和学习中去,使志愿服务成为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开设义工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是由一个感知到自觉的过程。他还建议,除了让孩子们亲自参加一些志愿服务以外,还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适当培养他们的志愿服务技能。(李春莲)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