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大批农民工进入上海,他们为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何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均衡、优质的教育,成为此次会场上市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完善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设施
据统计,目前来沪的农民工人数已超过330万人。近年来,市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将来沪就业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了本市义务教育的范围。截至去年6月,在沪接受义务教育的38万农民工子女中有21.7万人进入公办学校学习,并与本市户籍学生一样免除全部学杂费。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在遍布全市的258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
胡忠泽委员:这些农民工子弟学校很多不具备民办教育办学资质,没有相关专项义务教育经费补贴。尽管去年市政府拨款3000万余元,用于改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相关硬件设施,惠及140余所学校。但这些学校的教育设施、教育质量与公办学校还是无法相比,与本市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政府应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设施,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同时建立完善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制,免除所有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职业技能教育应敞开大门
按现有政策规定,农民工子女在沪上学只能到初中为止,高中以上需要借读,除了不菲的支出外,还得回原籍考大学。但事实上,很多农民工子女已适应了大城市的学习和生活,宁愿继续选择留沪。这些年轻人在上海的就学之路难行,又缺乏就业技能,不少人就此赋闲在家或跟着父母一起打工。而另一方面,目前沪上不少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面临着生源短缺的状况,教学资源白白浪费。
庄子群、查波等委员:有关部门应加大研究,促成中等职业学校向所有农民工子女敞开大门。此举能推动农民工子女融入上海这座城市,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职业技术人员短缺的劳动就业问题。建议教育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和大企业联手,在学习培训、就业引导、户籍政策等方面制订相应规定,引导农民工子女有序进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让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后还能接受相关技能培训,有机会成为有技能的“灰领”人才。
教育以外更重融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如何让农民工子女更好地与上海孩子融合,成了袁园委员关注的焦点。身为闸北区教育局副局长,袁园在工作中发现了“新转校”现象———即有些上海家长听说孩子就读的学校中有农民工子女,就提出要为自己孩子转校。“尽管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但也要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袁园指出,尽管一些农民工子女可能在生活习惯、细节上有欠缺,但不少孩子具备自理能力强、肯吃苦的优秀品质。“如果能与本地孩子相互融合,对双方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袁园委员: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应积极为孩子间的融合创造条件,对家长也要进行相关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提高软、硬件配套设施的投入,加强师资培训,帮助农民工子女更快地融入城市。(作者:顾一琼 刘栋)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