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获悉,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中小学生每学年总课时均高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学生学业负担普遍偏重,且教学实践中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利。
据了解,自2001年起,本市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那么,改革后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哪些差别?还应该进行哪些调整?就此问题,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状一
根据市教科院的调查统计,中国小学生全年上课245天,和日本小学生的上课天数持平。而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小学生每年只上180天课,英国小学生上210天课。
虽然中国小学生的上课天数和日本持平,但仔细比较后会发现,中国小学生每学年的总课时数达到1050课时,比日本高出100多个课时。
中国小学一节课的课时为40分钟,一般不进行调整。而日本小学一节课的标准时间为45分钟,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
美国小学生每日在校时间较短,小学一般下午2点放学,中学3点放学,小学生很少或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中学生家庭作业也很少。
中国小学生上课时间最长
问题 动手机会少难以创新
据了解,中国小学的课程设置以综合学科为主,和几个发达国家一样都很注重综合课程,课程门类的选择和设置比较合理。但是,中国小学对科学课重视不够,学生的动手机会很少,创新能力不足。
专家分析,在中国人的普遍印象中,“研究”似乎是高级科研人员的事,非常人可为。而在美国,孩子被认为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能力。为孩子独立研究、独立动手能力的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这就是中美教育最大的差异之一。
案例 美国小学生独立写论文
日前,“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国际论坛在本市召开,论坛上,中外专家在共同探讨“中美素质教育差异”时提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已经亲自动手写论文了。
“蓝鲸一天要吃4吨虾,寿命是90年到100年,心脏像一辆汽车那么大,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人到60人……”这是留美博士黄全愈的儿子在8岁时写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蓝鲸》中的内容。
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记述了这件事:“这篇出自在美国读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之手的论文含4个小题目:1.介绍;2.蓝鲸吃什么;3.蓝鲸怎么吃;4.蓝鲸的非凡之处。小标题下的正文不过一两句话,既没有开篇段,也没有结论段。”
“孩子从一开始就摆开了一副做课题研究的架势。从决定题目,到从那十几本书中发现对自己研究有用的资料,再到着手写文章,孩子始终处在一个独立工作的状态下。”在书中,黄全愈感慨地说,“《蓝鲸》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简短的论文,也是我最感兴趣的论文。问题不在于孩子在研究中学到什么有关蓝鲸的知识,而是他必须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筛选材料,去决定‘研究’方向……这个收获要比知道蓝鲸有多重、多长更具价值。”
借鉴
1 注重培养“做”的能力 美国的学生从小就培养动口、动手及勤工俭学的能力,如做课题、演讲、音乐演奏、画展、卖报、擦汽车等。法国的“发现世界课”也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创造。“自然课”的研究报告要求有完整的结构,包括假设、研究目的、方法程序、实验情况、分析和结论。
2 注重培养“说”的能力 英国、美国、法国等国都很重视运用讨论的学习方式,学校虽然也有教科书,但教师从不照本宣科,有时甚至不用教科书。教师讲完之后鼓励学生讨论,有时请一些权威人士来讲,讲题五花八门,主讲人讲20分钟左右,然后大家提问、讨论,课上的气氛十分轻松、自由。此外,每个学生都要经常做报告,从选题、撰写到演讲,全都是独立完成。
现状二
根据调查统计,中国初中阶段设9至13门(类)课程,但必修课最少9门,且每周34课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值23课时。而中国高中阶段,必修课最多达到12至13门,而日本的必修课为10门,美国为9门,加拿大更少,仅仅4至6门。
据了解,新课改的亮点之一便是加入了“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地方课程属于选修课程,但没有详细规定,导致初中选修课难以开设。而日本和加拿大两国在初一年级就开设选修课,法国在初二年级开设。高中课程的选修科目所占比例方面,加拿大所占比例最高,为30%至64%。据美国11州20个学区(学校)的高中毕业要求统计,选修课可占到45%。日本高中选修课的上限不得多于58%,而我国则是19.4%(根据最低毕业要求推算)。
中国中学生选修课比例不足
问题 选修课过少不利个性发展
专家分析,必修课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而选修课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各展其长,从而能适应个人与社会的需要。必修课过多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近几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学生的主体性,逐渐增加选修课。中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上和个性发展上的分化是必然趋势,因此减少必修课、增设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 瑞典中学生合作盖房子
“真没想到,瑞典中学生实践课的内容竟然是盖房子!”去瑞典乌普萨拉市博兰中学友好访问时见到的情景,给天津市实验中学的李一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进校门只看见一连串的小屋,那些小屋之间是相通的。第一间小屋里的学生负责锯木头,然后把锯裁好的木板、木条送入第二间小屋,那里的学生负责把木板钉成木头架子,作为房子的框架。第三间小屋负责给房子上板子、刷油漆,第四间小屋负责进行房内装修。第五间也就是最后一间小屋负责做烟囱。一间房子就这样盖好了。”
据了解,这种实践类课程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学教育中占有很大的课时比例,通过这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在实践中的团队合作能力。
建议
1 初二年级开设1至2门选修课 专家表示,初中阶段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选修课不宜开设得太早、太多。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课程设置的经验,初中二年级可开设1至2门选修课,从外语选修课入手。
2高中选修课“顺”着必修课开 高中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德国通常是在必修课中选择某些学科中的一部分作为选修课内容,日本高中开设的选修课也是“顺”着必修课开。专家建议,在我国高中选修课起步阶段,不妨借鉴德国、日本的经验,选修课“顺”着必修课开设,这样不仅可以适当降低必修课的难度,也可以解决因大量开设新型选修课所带来的师资短缺、教学设施不足的困难。(胡春艳 蔡志文 谷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