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爸爸:柳红文,40岁,《中国教师》杂志社中南站站长。
出镜女儿:柳丽莎,15岁,原洪山区东升学校学生,现为华师一附中学生。
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柳红文就刻意将女儿柳丽莎送到一所专收流动人口子女的简易学校——洪山区东升学校读书。收入不低的父亲,把女儿送到这样一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都一般的“草根学校”,这一另类举动让许多朋友不解:又不是交不起钱,为什么不让孩子择校?
柳红文一笑置之:“我的字典里没有‘择校’这个词。”他坚信,为女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远比给她创造优越的物质条件更有利。
柳红文的观点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从小学至初中,丽莎数十次获国家、省、市级学科竞赛奖项,被评为学习标兵、市优秀学生、“省优秀阳光少年”。去年中考,她以8.3的位置值考入华师一附中,成为“草根学校”走出来的明星学子。
“进重点学校,孩子不一定就快乐,关键是要教孩子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只有这样,她才会勇敢地面对挫折,才会有创造性”,柳红文说。
坚信“破窑也能出好瓦”
提起女儿上学的事,柳红文说,选择东升学校,最初是因为离家近。不到6岁,丽莎就嚷着要上学。可年龄未到,周边公办学校不收,而东升学校入学条件较为宽松,离家很近,步行仅需两三分钟。
柳红文说,就近入学的好处很多,孩子上学、放学不用走远路,精力充沛就能从容学习,家长也没有接送的负担。
“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这样的学校,低人一等。”柳红文并不这样看。他说,孩子的培养不完全靠学校,家庭教育也很关键。
女儿成天和农民工子女在一起,柳红文并不担心,他说:“农民工子女都很质朴。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没有攀比心,虽然穷,但他们很快乐,这对丽莎的成长会起到积极的影响。”
“破窑也能出好瓦,学习关键靠自己。”柳红文用自身经历鼓励女儿,他也是个山里娃,从老家黄梅县大河镇考上大学,走出了大山。受到父亲的鼓舞,丽莎从小学五年级起,一跃成为班上前三名,初中三年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全校第一。
培养学习的责任感
对于女儿的成绩,柳红文表示“并不意外”。
他说,女儿成绩优秀在于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小学开始,我就教她要有责任意识。”丽莎上五年级后,柳红文就告诉女儿:学习成绩好,可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为家庭做贡献。他给女儿算了一笔账:如果成绩不好,小升初择校费是9000元,初中升高中是2.7万元,上大学如果考的是三本,学费每年是1.3万元,如果考上一本,每年仅需五六千元。“如果你能靠自己顺利升学的话,可以为家里节约近6万元。不仅如此,毕业后的文凭和生存环境也会很不一样。”
“女儿总想着要回报父母,她把好好学习,为家里省钱看成自己的责任,化作了学习动力。”柳红文说。课堂上,老师将课文领读一遍,她就默默跟着读,同学读时她也跟着念,自己再默念一遍。重复就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念完三遍后,课文就慢慢印在脑海中了。
在柳红文眼中,女儿今后“有出息”不是指上北大、清华,找个好工作,赚很多钱,而是能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他常常告诉女儿,幸福的生活不是钱堆出来的,关键看心态,“坐宝马不一定比坐拖拉机幸福”。
柳红文回忆,女儿刚上初一就考了年级第一名。当丽莎兴冲冲拿着成绩单给他看时,他却担心起来。他了解女儿,一旦当了一次第一名,她就会次次都想着争第一,在这样的压力下,心态就不会平和了。
初三下学期两次小测验,丽莎均与第一名失之交臂,回家后伤心地大哭了一场,第二天没去上学。柳红文请假在家和丽莎谈心。他告诉女儿:人活着就会面对竞争,必须要有竞争能力。但排名不能决定一切,也不说明成功与失败,只要能保持在第一阵营里领跑就行,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要学会面对挫折,调整心态,找到方法超越自我。
“今后,即使你的命运是做扫大街的,你也要把大街当成一个画布,描绘出美好的画卷”,柳红文微笑着告诉女儿,只有心态好的人,才会有创造性,才可以改变人生。
“爸爸是我的偶像!”柳丽莎告诉记者,父亲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不管压力有多大,工作有多累,他都会抽出时间关心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细致到衣食住行,点点滴滴。
柳丽莎说,爸爸非常重视和她的交流,每个周末都会抽出时间和她吃几顿饭,如果临时有事不能吃饭,他也会亲自给女儿打电话道歉。“我已经15岁了,可爸爸还是会时常挨挨我的脸,向我表示关心,同学们都羡慕我有这样的爸爸。”
“我很爱爸爸,他是个很享受生活的人,他对生活的态度影响着我,教我如何面对挫折。”柳丽莎说,爸爸是她思想的引领者,她希望将来能以优异的高考成绩回报父母的爱。 记者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