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省直某单位的办公楼里,常常会出现一些小孩子,在成人中间无聊地晃来晃去。当有人问起,其家长便会苦笑着解释:“学校(幼儿园)放假了,孩子还没安顿好,只有临时带到单位。”
对于许多双职工家庭而言,孩子,特别是那些小学低年级及其以下的孩子,如何度过暑假,的确是颇伤脑筋的问题,甚至让他们患上“假期焦虑症”。
杜女士每天上班前,都为孩子布置一些作业,然后把孩子关在家里。但是,上班时,她总是心神不宁,隔一段时间,就要往家里打个电话,叮嘱8岁的女儿不要给陌生人开门,不要无休止地看电视,不要玩电脑游戏……
八九岁甚至更小的孩子,有几个愿意做“笼中鸟”,独自面对空荡荡的房子?所以,一些无暇顾及孩子的家长只好把孩子“托管”:或是送到乡下老家,或是让孩子上“班儿”。
各类培训机构正是吃准了家长的心思,办起了“暑期小饭桌”、“暑期托管班”等,主要内容无非是“看护孩子、午饭、辅导家庭作业”等。暑假期间,各类“特长班儿”更是大行其道。
在家长看来,这样孩子们既有小伙伴,又能长些本领,算是两全其美了。可许多孩子并不领情,省会某小学7岁的学生浩浩说:“这和不放假有什么两样?这样的暑假有什么意思?”
家长想让孩子安全度过假期,最好还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孩子们盼望的假期生活是怎样的呢?“玩!”省会某小学8岁的飞飞回答得十分干脆。她拒绝父母将她“托管”,甚至不愿意报一个“特长班儿”,就盼着在完成老师留的假期作业之余,去哪里玩玩儿,或者干脆和一帮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儿在小区里疯跑、玩泥巴、逗小猫……
面对如此“悖论”,许多家长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呢?
“假期教育应该杜绝功利性,回归其本来面目。”石家庄市教科所教研员王金刚指出,假期的意义,就在于使孩子们从紧张的学习中短暂解脱出来,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放松身心,强健体魄,怡情冶性,全面成长,切忌变成孩子的“又一学期”。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更应该利用假期,让孩子走出孤独寂寞,获得身心的全面丰富和发展。
对此,许多家长却无奈地表示,一方面是自身时间不允许,另一方面有关的社会公共服务目前也不到位。
“如果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场所能有组织地开展一些活动就好了。”一些家长不无希望地表示,公共文化场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如读书比赛、通过文物展览感受家乡历史、科普“夏令营”等,既解家长之忧,又长孩子见识。
还有一些家长则谈到,希望社区能发挥离退休人员多的优势,在暑假期间开展适当收费的孩子“托管”服务。家长上班时把孩子放到社区活动中心,由社区组织退休教师辅导学生做暑假作业,并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如捡拾社区白色垃圾、清理社区小广告等,既避免孩子们“放羊”,又可以潜移默化地增强他们热心公益的意识。 (记者 郭伟 仝静海)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