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
“收到多少捐款了?”“还缺什么血型的血?”“又救出几个人了?”这是几天来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小谢和同学们听到最多的几句话。5.12地震以后,小谢每天都会上网关注灾区的最新消息,每一次都会泪流满面,心里有太多的不忍。“根本不敢看关于孩子的报道,他们还那么小,都没来得及去认识这个世界……”她哽咽了。小谢将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补助全部捐给了灾区,她说这是她为灾区做的一点小事。“四川不要哭泣!”小谢无数次在心里呼喊。
“现在总在想地震的事,做别的事都没兴趣了,希望灾难很快过去,”内蒙古大学三年级学生小杨说。天有不测风云,灾难夺去了太多无辜的生命,可在看到被埋160多小时后被救的幸存者时,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对生命的尊重。
珍视亲情
“还没睡?”
“睡不着,我想家了。”
内蒙古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小刘和舍友凌晨2点多还没睡觉。
地震那天,一次都没有主动打电话回家的大学生小刘,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这个22岁的大男孩在听到妈妈报平安的声音时,流泪了:“当时不知是激动还是过度的担心,就想哭。” 现在,小刘每周都会往家打两次电话。这次地震带给小刘的最大感触就是亲情的可贵。他说,其实,亲情一直在心里存在着,只不过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地震让他感受到了自己心里那份对亲情的依赖。“是亲情拉近了中国的每一个人,也拉近我和父母的距离,原来它一直刻在我的心里。”小刘用手按着自己的左胸。
珍藏感动
什么人最美?是战士,医生,教师,这是大学生里最多的答案。
“我以前不理解书本上人民子弟兵的真正含义,看到一直奋斗前线的他们,我懂了。”内蒙古大学大一学生小郭这样说道:“不管有什么样的灾难,我们最先看到的就是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坚守让我动容。”
“在我眼里,最美的人还有医生和教师,抗震救灾中他们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让人感动。”
挽救了两个学生,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民教师,我们为之动容;挥汗如雨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身影,我们为之感动;身患癌症还一直坚守岗位的子弟兵,我们为之自豪。在灾难中,他们是最美的。
一些震后心理问题也需调试
“地震后我的孩子天天无精打采的,什么都不说,看得出来他很害怕。”一位家长说;
“孩子一门心思要去四川救灾,他什么也不会做,去也帮不了什么忙。”另一位母亲说。
内蒙古心理医生协会理事、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魏刚说,地震后一些大学生表现出的忧伤、焦虑、冲动、盲从,其实都是地震伤痛的心理正常反应。
在经历这些之后,大学生想到要为灾区尽自己的一份力。我们会看到有些学生去捐款,去献血,去祈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有些学生不考虑自身条件,凭着一腔激情想去灾区第一线或报名参加青年志愿者。一旦被拒绝,他们会变得焦虑、自卑,产生这样一种矛盾心理:想做的做不了,该做的做不好,找不到一个适合的落脚点,其实这都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魏刚建议大学生:面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痛心、忧伤是无法避免的,但不要陷进过度的焦虑中无法自拔,应该相信国家、相信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捐款、献血,可以全班合力一起供养一个孤儿,还可以等到毕业后到四川工作等等。另外,学校也要做好地震后对大学生心理指导工作,特别是对四川籍学生的关心和帮助。(实习生张放 翟钢 荣剑南)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