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院80名学生面临退学,大学生要不要像中学生那样来严管?本报的这则消息引来全国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教授的关注。
昨天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对主办方表示敬意,这个班虽然看上去滑稽,但实际上是个补课学校,有点像女娲补天一样,补不过来,仅是沧海一粟,虽是善举,令人感动,但就像一位慈爱的、独生子女的父母,舍不得把孩子一脚踹出去!
从独一代发展到抱一代,婴儿期要抱,含在嘴里怕化了,少年也抱,接着习惯成自然,抱进大学,抱着考博士,抱着娶媳妇、买房子,直到父母撒手人寰,再也抱不动了、够不着了……就像呵护长不大的彼得·潘。
《彼得·潘》是英国著名作家杰·姆·巴里的童话剧和童话故事,出版于1904年。作者在这部幻想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十分诱人的童话境界——永无岛。作家极力渲染永无岛上儿童式的欢乐,主人公就是不肯长大的男孩彼得·潘。
我不喜欢彼得这个样子,他需要大家对他的爱,他可以在那些爱里面任性地撒娇,像个在雪地上撒野的孩子,可是他却不爱别人,不顾别人的感受,一直被抱着。或者说得更悲哀一点,他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的生命像是沿着一条画好的轨迹在滑翔,翅膀虽然张开了,可是却在低空徘徊,僵硬而麻木。
从中小学15年一贯的高压管理下释放出来,到大学后看管松了,长不大的彼得·潘们就找不到北,失去自控力,用四年的放纵来讨还15年的严管。其实,正常孩子应该在10~20岁之间完成他们社会化的过程,20多岁应该具备一位成年人的基本素质,即有社会和家庭责任感,有一技之长可以立足,有一定的自律,你应该长大了。但因为一直被抱的巨大惯性,彼得·潘们成了“晚熟”的一族。
每一个生命都是应当呵护的,每一个孩子的前途都是要珍惜的,浙大城市学院这一善举是像家长一样继续抱着孩子,可能会挽救一些孩子的前途,但除此之外,我们也得想想彼得·潘们自身的症结。
全中国的父母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都会说一句共同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这是中国家长宣言,已经钻入我们的毛孔、深入我们的骨髓,暴露了我们深层的教育危机。
当然,被一直抱惯的后遗症不能怪家长,怪学校,要怪大学生自己,20岁了,还躲在老爹老妈的臂弯里,还希望老师盯牢你才能进入学习状况,羞不羞呀?
我们都知道彼得·潘是会飞的,而且飞得很好很顽皮,他时而掠过海面,时而又钻进很高很高的云里面去;我们都知道童话的结尾一般都是:少年长大了,从此开始了新的旅程。
大学里的彼得·潘,你该长大了。(徐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