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笔者随教育部组织的中职教育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考察团赴德国学习,对德国职业教育因良好发展而带来的社会认可有了切身体会。
观念带来发展
在德国,几乎不存在“普高热”、“学历热”。德国学生初中毕业后,75%以上都直接进入企业和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只有25%的学生接受普通教育。德国法律赋予职业教育证书与普通学历证书同等的地位,二者呈“H”型互通。德国人看重“工作资格”,而这主要靠职业教育来实现。因为上职校就业有保障,所以家长都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上职校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会觉得低人一等。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和制度化、法律化的保证,使职业教育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自信源于质量
德国举世闻名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是一种企业实践技能培训和学校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是综合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后,自己寻找或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获得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德国职业教育遵循“宽进严出”原则,实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学校、企业负责培训,行业协会出题考试。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资格证书并不容易,除口试、笔试外,更重视技能操作考核。
如果学生接受完某个专业的“双元制”教育后,由于某种原因没有选择自己的专业工作,还可以重新选择其他专业进行学习,如果没有成功取得“双元制”资格,政府也可继续安排其再读一年的预科班,再提供一次就业机会。
企业积极投入
在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利用现成的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这样一来,职业学校无须建造庞大的教学车间或购置齐全的设备,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企业除了负担培训设施、器材等费用外,还必须支付学生在整个培训期间的津贴。学生学习期间不仅无需交纳学费,而且还能获取一定的工作报酬。据统计,培养一名职业学校的学生每年平均花费约1.
5万欧元,是普通学校学生费用的三倍。为鼓励企业兴办职业教育,德国推出各种税收政策优惠,如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都计入成本。
有些小企业如提供职业培训,还可向政府申请一定数额的补贴。
细节彰显素质
在德国,我们走访的职业学校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显赫的校门。校园布局紧凑有序,场室的装修感觉不到豪华,但明快得体,校园质朴、整洁、美观。各种教学设施十分普通,但齐全、实用,如教室主要配备黑板、电脑、投影幕和投影仪,教师教学中用完投影仪后当即关闭。
德国的职业学校更是一个文明礼貌的窗口,这里没有大声的喧哗,没有乱扔的垃圾,教学实训工具、设备整齐有序,师生见面问候,分手再见。教师备课准备充足,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教室内的设备、书籍、挂图都与教学相辅相成,营造了学习的良好氛围。(郭彦彦 郝明昭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育才职业中专)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