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两则消息触动着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张小霞的神经。
一则是国务院召开大学生就业会议,认为目前已经到了大学生就业的攻坚阶段。
另外一则是重庆市今年应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选择放弃高考的,多是农村考生。“一些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没后门,考上专科更难找到工作,上大学还不如高中毕业后直接出去打工更划算。”
张小霞从中解读出的信息是:今年就业真难,农村出来的孩子更难。
“在我们西部确实有不少孩子考不上名牌大学就放弃读书的情况,现在就业确实难,感觉与城市同学比,来自农村的我们更难。”
难以支付的“就业成本”
张小霞来自西北农村,再有两个月,被她称为“人生最黄金的四年”的大学时光就要画上句号。作为人生的一个节点,她丝毫没有感受到喜悦,因为就业的压力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春节后的一段时间,她经常会失眠,“有时早上5点多就睡不着了。”
按照毕业生们往年的经验,春节是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节点,春节前招聘的单位是“优质企业”,而春节后又有一个“金三银四”之说,如果这两个月再没有着落,剩下的两个月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而随之而来的论文答辩以及毕业准备也将让未就业的她压力倍增。
毕竟,600万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对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就业市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海报栏里,一系列辅导毕业生如何就业面试讲座的海报盖在了学术讲座的信息上。在这里,记者遇到了毕业生王加亮。
王加亮来自东北农村,他铁心在北京找工作,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他之所以做这样的决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方便,可以少花点路费。”
为了节省近600元的路费和住宿费,王加亮没能参加江苏一家电视台的最终面试,“拿600元去外地赌一个机会,这对我来说是过于奢侈了。”虽然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学校的帮扶,他顺利地学到了大四,但是家里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去支付目前过高的求职成本。
他的同学中有些就业费用高达上万元,为了求得一份满意的工作,很多同学跑遍了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方。“有个同学第一次去上海的银行面试就花了将近 5000元钱。由于时间紧,第二次去复试时做了飞机,两趟光交通和住宿费就过万元。购置一副像样的行头也在千元左右,我可办不到。”王加亮说到这里叹了口气。
他的一个老乡通过了国家公务员的合格线,深圳海关那边通知她作为候补过去面试,她犹豫半天还是没过去,她算了下一去一回,将花掉近1000元。由于深圳没有同学和亲戚,她只能选择放弃。
相比于重点大学的王加亮们,在省属普通高校的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就更大了。
王晋读的是湖南株洲冶金学院,4年大学读下来,花了家里4万多元。2009年,王晋大学毕业时,家里欠下了3万多元的债务。
“为了还清家里的债,我一出学校门就四处找工作。”电话中,王晋告诉记者,他去了广州、深圳,托关系、找老乡,就是没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王晋不甘心,辗转在珠三角继续边打些短工边找工作。“我父亲给我打电话,感觉我说话都没力气,得知我吃不上好的就在那边啜泣起来了。”一说起这事,原本声音轻快的王晋变得沉重起来。
尴尬的“出身歧视”
张小霞对记者讲述了自己难忘的一次求职经历,她曾经应聘一家省重点中学的教师,这所学校今年只招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北师大自然名列其中,她顺利通过了初步筛选。
但是第二轮面试的遭遇给她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校长的最后一个问题竟然是:“你是城市长大的还是农村长大的?”当她回答是甘肃农村时,对方明显流露出了犹豫的表情,结果没被录取,她通过学长打听,结果是校长担心她生活压力大而影响工作,并且觉得农村孩子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孩子。
小江(化名)2004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2008年完成学业,进入一家军工国企,一年后选择了辞职,原来小江毕业后背负还贷压力,而这家国企开的工资太低,还贷后生活费就没了着落。“大企业里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刚开始还是培养阶段,工资低是正常,但我实在是不能等,助学贷款有期限,家里实在拿不出钱,” 小江无奈地表示。
张小霞对此也深有体会:“对很多农村大学生来说,这是相当痛苦的。至少从我个人而言,一出校门,我是基本上不能再开口向父母要钱了。但是城市经济富裕的家庭则可以继续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让他在大城市等待机会。许多农村的孩子是等不起的。”
据专家表示,很多就业单位同等条件下,不选择农村大学生,除了一些现实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缘自一种普遍的社会认识:农村大学生综合素质不如城市大学生。
一家私营企业的人事经理告诉记者,本来公司原来倾向于招收基层或农村的大学生,觉得他们能吃苦,但是却忽略了另外一个因素,往往这些农村孩子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读完大学就会让家里负债累累,欠着国家贷款,因此他们想尽快“赎”回教育成本,因此会为这些事情分心,影响工作。
迈不过去的“关系门”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最让农村大学生感觉无奈的并不是就业成本高,而是就业过程中无法言说的“潜规则”的伤害。
“毕业求职找关系现在已经并不鲜见,我们在这人生地疏,完全不可能借助别人的帮助。”中国农业大学的朱雷表示。
对于好不容易从高考中拼杀出的农村大学生来说,在学校里潜心苦读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但是当优异的成绩表遭遇竞争者强大的人情关系时,往往后者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的一名来自吉林农村的研究生考国内某中央新闻单位的时候,初次笔试考取了第一名,但是迟迟没有等来面试消息,快春节时,为了确定回家的时间他忍不住给对方打了电话,对方勉强让他过去谈一下,然后就又没有了音信,经他打听,才得知对方已经有了“内定”人选。
他对记者表示,就他所知,班里几个敲定满意工作的同学有些动用了家里庞大的关系网。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宋扬认为,家长们甚至可以“直接通过关系和权力决定子女的就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之路会更加艰难。
记者手记
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车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记者诉说了他们求职中面临的种种无奈和苦闷,但是大多数时候,这些学生嘴边都挂着微笑。
这些仍处于求职困境中农村学子的微笑让记者感受到了存于他们身上的坚韧和乐观。这使人相信,他们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到象牙塔,也必定能够借助自己的勤奋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目前沉重的就业压力确实给这些农村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困难,比如高昂的求职成本,更比如就业中的“潜规则”所造成的不公平。
不可否认,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应该呼唤一种相对的公平。最起码,给他们一次竞争的机会。
在巨大的城乡差距面前,我们不难想象,相比之下,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必然经过了更多的考验。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磨难能够让他们具有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暂时的挫折。这也是困境中他们保持乐观的根本原因。能够具备在困境中微笑素质的人,从长远看,必定能够取得更持久的成功。
在公平和正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今天,农村娃向上流动的渠道不能被阻碍,我们也坚信,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本报记者 车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