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大学生就业突围不要在降低身价上动脑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专家:大学生就业突围不要在降低身价上动脑筋
2009年04月01日 10:29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零工资”涉嫌违法也不可能实现

  大学生求职遭遇“寒流”,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今年3月,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8.45%。形势严峻,不少大学生为了找一份工不惜自降身价和要求。据报道,在近日广州的一场招聘会上,一家深圳公司公开“零工资”招聘,要150名学士和硕士作为“储备干部”,待遇是提供本科1500元/月、硕士2500 元/月的生活补贴,但没有工资。一时间,“零工资就业”的话题再度升温。

  不过,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尽管现在有的企业和应聘者提出了“零工资”的概念,但由于并不合法并且会损伤企业的口碑甚至是企业形象,因而真正意义上的零工资并不可能实现。专家还建议,应届大学生谋求就业突围最好不要在降低身价上面动脑筋。

  真正的零报酬不可能实现

  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工作难问题,使得不少毕业生提出只要有工作,可以“零工资”的口号。但前程无忧职场顾问、高级公关经理冯丽娟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就业市场还没有一例真正意义上的“零薪酬”实施案例,零收入、零报酬在中国人才市场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冯丽娟表示,前程无忧的历次调查都显示“薪酬”是跳槽求职的第一因素,在对大学毕业生首年的就业状况的调查也显示收入低是他们换工作的最主要原因。

  “可以想象,那些口口声声愿意零工资就业的毕业生真正就职之后还是会对企业产生诸多要求,如果不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也还是会在可能的时候选择离开的。”

  她告诉本报记者,多数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是因岗设位、因岗招人的,对人除了有基本要求外,还有因应不同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既然有要求,就不可能不提供与之相应的报酬。据我们所了解,不少在行业、市场领先的企业为了招聘到优秀的大学毕业生,通常都会提供高出同业平均水平20%-50%的薪酬。”

  “零工资”涉嫌违法

  据冯丽娟分析,上述案例中尽管工资为零,但是有补贴,所以还不能算纯粹的“零薪酬”。但是如果只有补贴没有工资的话,则用人单位可能不向毕业生提供相关保险,即我们常说的“三金”,这就有违法嫌疑。

  “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就是劳动者的身份。”冯丽娟表示,根据2008年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无论雇佣期限多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必须签订劳动合同,而只要存在事实劳动合同关系就必须缴纳法定保险。

  一旦遭遇了非法待遇,大学生一定要懂得如何保护个人权益,比如说在应聘时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要求企业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了解当地城市的最低收入标准等等。一旦发现自己的合法利益受损,要收集证据,必要时通过仲裁或者向相关劳动部门举报。

  低薪酬招聘有负面作用

  的确,在当前的局势下,人才成本给企业竞争力带来压力,以“零工资”招聘为代表的各种灵活的雇佣方式可能为企业减轻一定负担,但也会给企业未来的人才吸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企业必然会在新人培养上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如果长期采用只给补贴不给工资的做法,即便法律许可,也很难留住那些经过企业培训的毕业生,这对企业来讲损失更大。”冯丽娟指出,从长远来看,经济复苏后中国企业一定会再度陷入激烈的人才争夺中,因此切记,以不低于同业的薪酬用人是基本的原则。

  而安利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Barbara则指出,企业的招聘是一个企业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的过程,“零工资”招工体现了企业的一种价值观。但是企业方要慎重考虑这种节省成本的做法将会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伤害到了企业的声誉、口碑那就是得不偿失了。

  学会选择关键因素

  最后,冯丽娟指出,尽管现在就业机会不多,却出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找不到工作的学生说只要有工作,不要钱可以做;而有了可能的工作机会,又嫌弃这份工作这不好、那不好。

  对此,她建议,大学生如果想早点踏入社会就业,要分析自己寻找工作主要的看重是什么,比如收入、行业、专业、企业知名度以及发展空间等,不能指望一份工作可以兼顾到自己理想的各个方面,若能满足自己工作的关键因素,就应该可以接受。不过最好不要在降低身价上面动脑筋。

  本报记者于冬雪

【编辑:侯冬华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